Category: G 政府與政治

日本政府的運輸安全委員會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日本人處理類似意外,有個超越部會之上的“運輸安全委員會”。歴年航空、鐵道、船舶事故的調查報告,已完成的和還在調查中的,巨細無遺地都公布在這裡 O网页链接 。還值得注意的是:委員會的組織、成員身分及所在地,以及工作方法,都完全公開顯示。

日本不是沒有火車事故。2005年的“福知山線脱線事故”就死了105人。但出事後,他們光為了搜尋並確認傷者和死者遺體,就花了三整天的時間(火車司機是最後找到的)。看他們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那些努力重現現場的圖特別值得注意。我組了五個圖。第五圖尤其可以體會一下。O网页链接

%e6%97%a5%e6%9c%ac%e9%81%8b%e8%bc%b8%e5%ae%89%e5%85%a8%e5%a7%94%e5%93%a1%e6%9c%83

 

台灣「突圍戰」的打法

G 政府與政治

兩岸開放交流,台灣走出碉堡戰的思維而改打突圍戰,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件:設定長程的戰略目標,也就是突圍的目的地。
以ECFA為例。ECFA可比喻為一種交通工具,以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而為動力的長途巴士。有些人面對這種交通工具, 寧可自己孤獨地行走在乾涸的沙漠之中,也堅決不搭,這是碉堡戰的思維;不過,政府如果光是勇於跳上這台巴士,也還談不上是真正的突圍戰。

對於ECFA,論者早已指出,政府不應只以增加台灣產品 銷往大陸而自得。甚至,連輔助台灣企業在大陸的發展,也都稱不上積極。我們真正該把握這個機會的是,善用大陸市場的 規模和動力,成為台灣產業開展全球佈局的基礎和助力。
可是看看目前政府所強調我們簽署ECFA的正面作用,幾 乎類同於只是在宣揚搭上這台長途巴士之後可以吹到多麼舒適的冷氣,車上可以提供什麼樣豐富的餐點服務、娛樂節目等等。對於我們到底應該以哪裡為目的地,如何利用這台巴士的走向,甚或如何影響其駕駛方向,則十分空洞。
很多人會問:以雙方體量對比如此懸殊的現實,我們一旦搭上這台交通工具,有什麼條件可以跟對方討論或爭取其行駛方向?主張碉堡戰的人,尤其免不了這種憂慮。
答案是有的,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一些事情:
Keep reading

馬總統兩岸政策的危機

G 政府與政治

馬總統的兩岸政策,正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要探討其原因,我們先談兩岸關係的本質。
兩岸關係的本質,一直是戰爭狀態。只不過,早期,主要是政治與砲彈的戰爭;到大陸全面改革開放以後,則改為經濟與銀彈的戰爭。
在這場銀彈戰爭中,台灣應該採取何種戰略思維,充滿爭論。早期,當我們在資源、人才、經驗等各方面都居於領先時,就有人主張採取開放政策、主動出擊,藉以創造戰果、 開拓疆域、累積交戰經驗,持續鞏固一定程度的優勢。
然而,從李登輝前總統主政起,近二十年的台灣卻採取了另一個正好相反的戰略:深挖壕溝,強化堡壘,阻絕雙方的接觸,以免消耗自己的資源和人才。換句話說,李登輝定下了「碉堡戰」的戰略,還跟「台灣優先」的論述畫上等號,並為其繼任者所沿用。
回顧歴史,可以看到:當敵方砲火遠不如我們的時候,碉堡戰固然可以享有堡內的安全,但是由於固守在堡內,我們也把碉堡以外的廣大戰場,拱手讓給敵方,任他們恣意推進。等敵方的經濟崛起,可以體量懸殊的優勢四面包圍我們的時候,孤零零的碉堡也就陷入窒息的危機。
Keep reading

馬總統的國家論述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我一直期待馬總統提出一個新的國家論述。

 國家論述,就是執政者能指出國家所重視的核心價值所在,並據以創造的願景。國家論述愈清楚,愈能言簡意賅地用一兩句話來總結;這個總結,又能回頭成為實政的綱領。而隨著時空的變化,執政者的更迭,國家論述也會不斷變化。諸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五族共和」、「反共復國」、「台灣優先」,或是由「無產階級專政」 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都是例子。

 中華民國慶祝建國百年之際,應該是一個新的國家論述出場的好時機。但是看馬總統今年的元旦文告,雖然有很多想法和計畫,卻不容易用一兩句話來歸納這麼一個論述。文告的標題是「壯大臺灣 振興中華」,但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國家壯大,所以「壯大臺灣」稱不上是什麼核心價值和願景;「振興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更不夠清楚。並且,兩句話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也很模糊。

 我希望,馬總統在對待國家論述上,能夠注意兩件事情。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