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從臺灣到安古蘭:73 位漫畫家的開拓之旅

F 文化相關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從臺灣到安古蘭:73位漫畫家的開拓之旅】

2月22日,這個星期六,2012-2020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臺灣館的回顧展開幕。

從2012年開始,新聞局以及其後負責的文化部,持續重視安古蘭漫畫展的重要地位,每年設立臺灣館,與法國及歐洲的漫畫讀者第一手接觸,並且遴選優秀的臺灣漫畫創作者參展,推廣臺灣的漫畫作品。

累積九年下來,臺灣除了在當地和法國與歐洲讀者建立密切關係之外,還共有73位漫畫家前往安古蘭參展,除了參與官方新人獎及數位獎競賽,入圍人次近20次,並有兩次獲獎之外,也因為售出國際版權,並建立進入歐洲圖像文化圈的多種通路。

過去九年來,安古蘭漫畫展臺灣館的樣貌與活動,每年只能透過媒體和網路讓本地讀者窺見一二,這次緊接在2020年安古蘭參展之後,將在臺灣漫畫基地舉辦九年回顧展,讓臺灣所有漫迷和讀者能夠更進一步,從綜觀的視野,了解臺灣館歷年做過的事情,與多樣活動。

回顧展從介紹安古蘭漫畫節開始,再逐年概述每一屆臺灣館的代表漫畫家、展館設計和現場活動亮點,讓臺灣讀者感受每年一月底這個法國冬日小城熱烈的漫畫氣氛。

此外還有自2015-2016年開始的安古蘭駐村計畫,創作者在此小鎮度過充實的三個月(2018年開始又加入布洛瓦駐村計畫),國人歷次入圍新秀獎、數位競賽、#drawmecomics,及另類漫畫獎等各篇充滿新鮮創意的優秀作品。

更難得的是,也將頭一次同時展出漫畫家們在安古蘭漫畫節現場簽繪活動的原稿,其中包括已經去世的大師級漫畫家鄭問和陳弘耀的作品。而鄭問最後的公開揮毫應該就是在2012年的安古蘭漫畫節現場,可說彌足珍貴。

並且,還有漫畫家、編輯,及相關工作人員第一手分享如何善用安古蘭漫畫展的座談。
_______

從臺灣到安古蘭:73位漫畫家的開拓之旅
De Taiwan à Angoulême, le parcours de 73 pionniers de la bande dessinée

展期:2020/02/22(六)-03/22(日)10:00-20:00
[每週一公休]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3F(臺北市大同區華陰街38號)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大塊文化

_______

*系列活動*

[座談01]
大開眼界的漫畫嘉年華
——漫畫家告訴你安古蘭哪裡厲害!

時間:2020/02/29(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61Chi(2012、2014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2017年安古蘭駐村藝術家)
李隆杰(2012、2015、2019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
劉倩帆(2018年安古蘭數位競賽銀獎得主,2020年安古蘭新秀獎入圍)

[座談02]
用漫畫環遊世界
——從安古蘭出發,前進歐洲

時間:2020/03/07(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小莊(2012、2014、2015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作品《80年代事件簿》授權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版本)
左萱(2017年安古蘭臺灣館參展漫畫家,作品《神之鄉》授權法文版)
陳沛珛(2015、2019年安古蘭新秀獎入圍,2017年安古蘭駐村藝術家,作品《暫時先這樣》授權法文版本)

[座談03]
如何讓你的漫畫走出國門?
——編輯看安古蘭與漫畫版權推介

時間:2020/03/14(六)15: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江美云(曾任東立、大然、青文、尖端編輯,2015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3、2014年曾陪同漫畫家林珉萱、顆粒前往安古蘭參展)
林怡君(大塊文化副總編,2016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2、2015、2019、2020年安古蘭臺灣館人員)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2014年金漫獎最佳編輯,2012-2018年安古蘭臺灣館策展人)

[工作坊]
法國漫畫大師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漫畫編劇工作坊

時間:2020/03/21(六)13:00
地點:臺灣漫畫基地2F
講者:貝涅.彼特 Benoît Peeters
(歐洲著名漫畫編劇,得過諸多漫畫獎項,包含2002年法國安古蘭漫畫大賞、2013年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大獎等,代表作為「朦朧城市」系列)

 

 

2020 年 2 月 20 日,18:21

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想了解日本發生了什麼事,歐陽靖這篇長文值得全文一讀。
也摘了重點如下:

「18年前SARS爆發時中日往來還沒如此開放,使得日本躲過一劫,也因此日本已經有上百年沒遇過瘟疫。對於新冠病毒的來襲,政府即便有警覺心,也完全無法討論出任何有效的決策。防疫如作戰,這下子,時間壓力就來了…該怎麼辦?

「日本人若遇上沒有SOP可用的窘境,他們會選擇尊崇最高指導單位的指示,不得作出任何變更與質疑…也就是『完全信任WHO』。於是他們聽從WHO的建議將隔離日期縮減為10天,也聽從WHO的建議不限制中國客,更聽從WHO的建議讓檢疫人員不穿防護衣登上鑽石公主號(然後他就被感染了)… ……..

「眼看日本的確診人數已飆升至世界第二多,東京奧運會被疫情影響嗎?日本政府回答:照常舉行,因為沒有備案。
沒有SOP的狀況之下只好硬著頭皮辦下去,很合乎日本邏輯…但如果疫情在夏天前尚未大幅趨緩,也不會有國際觀光客敢來觀賽,進而成為只有選手跟媒體參加的孤獨奧運大會,日本政府這幾年為了大賺奧運觀光財而投入的所有成本將付之一炬。

「然後日本會就此完蛋嗎?我覺得不但不會,還會讓他們痛定思痛,然後進化為有著全世界最完善防疫體系的國家…這就是大和民族性的堅韌。……只希望這次新冠病毒的創傷能讓長久以來身為『順民』的日本老百姓有所覺醒、嘗試去改變陳腐的日本政治環境。」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夜晚和戶外

歐陽靖・裏東京生存記東京都

#社論 #文長注意
看到 #日本新型冠狀病毒現況,日本政府防疫不力的程度令國際震驚…從武漢專機撤回的僑胞不須被強制隔離(即使日本公定隔離天數只有10天,還是有人可選擇直接走人),鑽石公主號乘客下船後就地解散、各自搭電車回家…更別說日本政府直到現在都還是開放中國客來日觀光自由行(只禁止湖北與浙江)。

很多台灣民眾在⋯⋯

更多

面對傳染病的海洋思維(二版)

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面對傳染病的海洋思維】(二版)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講台灣處於陸地思維和海洋思維交替的階段,政治和社會上如此,現在看面對傳染病的情況,覺得也可以引用。

簡單說,陸地思維就是把「穩定」當常態,地震等天災來了,有「震動」是異常。總希望震動趕快過去,恢復穩定。

海洋思維則相反。把風波起伏的「晃動」當常態,風平浪靜當異常,只要船不在風浪中沉沒就是「穩定」。

陸地思維是要等到地震過去才是穩定,海洋思維是只要海浪不把你打翻就是穩定。

對於這次武漢肺炎的新冠病毒,我覺得如果我們一直還是用陸地思維,那日子簡直過不下去了。什麼事都不必做,一切等病毒消失再說。

但是這病毒不只在短期內不見得消失,許多專家也都說,可能會成為常態性病毒。

其實,隨著人類越來越會移動,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病毒早就進入海洋時代,病毒常態化應該才是常態。

所以我覺得如果改用海洋思維會比較好。

聽中央防疫中心的最新情況,所有該注意的事都注意,該小心的事都小心,然後就正常過日子。即使有一天聽說疫情緩和了,病毒有對治之道了,仍然仔細維護自己的健康,該注意的事都注意,該小心的事都小心。

如果我們繼續用陸地思維來面對海洋時代的病毒,可能會有雙重危險。

第一重,是保護好自己就沒事的時候,卻把自己嚇癱了,日子不用過了;第二重,是該持續保護自己的時候,卻以為事過境遷沒事,結果真的有事了。

當然,這次病毒也不能排除有人用人工處理過的可能,也因此,風浪可能更險惡,更不能只用陸地思維,等待事過境遷,必須要因應無時不在的風浪。

 

 

我相信平川是個人

C 出版M 漫畫與小說P 隨筆

【我相信平川是個人】

這位讀者寫《阿鼻劍前傳》的讀後筆記,讓我最高興的是她說「我相信平川是個人」。

這是對寫小說的人最大的鼓勵吧。

楊以瑄

我很幸運在我很享受的電影領域工作。

也因爲工作的關係認識了鄭問老師和他的作品。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刺客列傳、東周英雄傳等等,我強烈的感受到鄭老師筆下,人物的執著與信念,那樣強大的力量非常迷人,也很讓我熱血沸騰。我總跟人家分享鄭問老師有多狂,詮釋角色有多厲害。

⋯⋯更多

感謝高雄的讀者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感謝高雄的讀者】

馬利連續在台北、台中辦了活動之後,昨天郝明義去了高雄。

去年十二月高雄市選了《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為當月推薦書,要在高雄市立圖書館有一場演講,但因為一月在忙安古蘭書展等,所以訂了昨天。

潘政儀館長向我解釋,因為大家對疫情的戒慎警惕,他們本來一度想取消這場活動。所以很高興看到還是有許多讀者來參加。

馬利在阿鼻劍的活動中遇到許多三十年的讀者,郝明義在這場活動遇上二十年、十多年的讀者。有一位拿1999年的初版《工作DNA》來簽名;有一位拿2007年的初版《越讀者》來簽名。

本來應該主講《尋找那本神奇的書》,但因為想到和《如果我十五歲》合起來講會更完整,所以昨天的講題訂為「書和人生的組合」。這是頭一次這麼講,覺得更完整一些。

再次感謝高雄市文化局、高雄市圖的邀請,以及前來出席的高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