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9 月 6 日,21:38

P 隨筆

【咖啡館裡的Pop-up】

在和平東路近遠東飯店的一個巷子裡,我找到 老木咖啡

九月,image3 做了個新嘗試,在台北和台中各自尋找一個特定地點,辦一個 pop-up store 概念的特展。台北就是老木咖啡。上個周末同事就佈好展,也辦了第一場活動。我昨天趁個空檔去喝了下午茶。

很意外,周三的下午,這家店裡有這麼多人或是在工作,或是在享受自我的時間。他們的餐食和甜點都是自己調製的,我相當克制才沒有把蛋糕吃完。

有興趣的話,讓我網上導覽一下 iMage3 的特展吧。

相關貼文
【實心裡的Pop-up】http://bit.ly/2CwOoBg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鞋子

image3 九月出版的三本書,可以概括在「青春」的主題之下。在老木咖啡的這場 pop-up 展,是以《黑色斑點》為主。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9月,image3 在老木有三場活動。

9月1日,周六下午兩點半,已經辦過「關於沈默斑點與編織出來的故事-《黑色斑點》與《織毛線的女孩》」/ 姚尚德 (肢體默劇表演者,深度繪本愛好者)

9月15日,周六下午兩點半,「青春的編織-《織毛線的女孩》」/ 番紅花(作家、《菜市場的文學課》創辦人)

9月15日,周日下午兩點半,「想像與創造的力量-《黃黃的黃》」 / Lisa Djaati x 黃小楨 x 奇哥 (走下坡樂團over the hill)

 

圖像裡可能有植物

老木咖啡的店門口。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要進門了。門口的把手不知從哪裡來的,很咖啡,或很啤酒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坐下、客廳和室內

進門之後右手邊的沙發區。三本書的圖第一次亮相。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黑色斑點在老木的氣味很搭。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微笑中、室內

有兩面牆上主掛《黑色斑點》的畫。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老木的另一面牆上,更大面積地看《黑色斑點》的幾幅圖。

 

圖像裡可能有螢幕和室內

裡面的咖啡桌。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九月三本書的陳列。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文字

《黑色斑點》,青春的存在感。

有一天,女孩在自己的臉上發現了一個黑色斑點。
她害怕別人發現自己臉上的黑色斑點,並且認為這是她的缺點,女孩因此而畏縮不前。
黑色斑點代表了消極、負面的情緒,好比說:自卑、創傷、陰影,或是某種內在缺陷。
當女孩透過別人的眼睛來觀看自己的弱點時,她正不斷失去自尊,以及一直以來擁有的自信。

有一天,女孩遇上了一個有同樣黑色斑點的人……

韓國
鄭美珍 정미진/ 文
黃美玉 황미옥/ 繪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黑色斑點》內文之一。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黃黃的黃》
GIALLO GIALLO (YELLOW YELLOW)
青春的動感

這是一則充滿幽默感、想像力、自由與希望的故事,暗喻創造能帶來全然不同的改變,只要積極行動便能創造出自己原本缺乏但心中渴望的事物。「黃色」在書中具有的豐富的象徵意義:平凡又神奇、想像與喜悅、創造與改變、既活潑且鮮明。……

美國
法蘭克・阿施奇(Frank Asch) /作
馬克・阿倫・斯塔馬提 (Mark Alan Stamaty) /繪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畫畫

《黃黃的黃》當真是一本老少咸宜的書。

我喜歡書腰上的話:「一頂彩帽力抗所有灰色調」。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織毛線的女孩》얀얀 (yarn yarn)
青春的美感

一個愛吃水蜜桃的媽媽生下一個水蜜桃般可愛的女兒,還有一雙擅長編織毛線的巧手。但女孩天性內向害羞、不擅長透過言語和他人溝通交流。….. 直到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

韓國
金承妍(Seungyoun Kim)/ 繪作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故事的開頭,媽媽吃了顆桃子…….
故事的結束,媽媽心頭的桃核落下….

中間的故事,一個女孩的成長。

 

圖像裡可能有表格和室內

再進入裡面,是 iMage3 先前出版的其他書的展。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白花、狐狸躲在這裡。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狐狸也在這裡看著大家。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不小心,夜巡貓也來了。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雖然我不喝啤酒,但是看到了「第二瓶半價」。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老木做的蛋糕很好吃。我好不容易克制只吃了一半。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119巷11號
02 2735 6158
m.me/cafepachamama

 

2018 年 9 月 5 日,20:53

P 隨筆

【有關簡體字的兩種誤會】

談到簡體字,容易聽到兩種說法。一種把簡體字和共產黨畫上了等號,因此反對簡體字,在台灣比較常聽到這種說法;另一種是說中文的簡體字自古有之,推廣簡體字是歷史的自然進程,在對岸比較常聽到這種說法。

這兩種說法都有不足之處。一方面,把簡體字視為中共的原創,那是誤會;另一方面,說中共在推動的簡體字和自古就有的簡體字使用是一脈相傳,那也沒有把話說清楚。

因此我在《漢字的華麗轉身》這本書裡,寫了一篇文章<簡體字與正體字之別:回顧歷史的背後>。摘其重點如下:

1.
《舊約》的<創世紀>裡說:「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但是耶和華看到天下人都使用同樣的言語,怕他們合作的事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就下去,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這個故事把言語的重要講得淋漓盡致。大家使用的言語一致,登天的事情也辦得到;大家使用的言語一亂,彼此就只好分崩離析。

如同《創世紀》的故事,清朝末年的中國,也有許多人看出言語的重要性,為了救亡圖存,所以把語言的改革當作第一大事。

所以,要看近代中國的正體字與簡體字之別是如何發生的,至少要回溯到清末。

2.
當時之所以有人主張救國救民的首要之務是語言和文字的改革,主要因為大家看到民智不開的問題。民智不開,是因為教育不普及;教育不普及,他們認為病根在於漢字有「三難」:難讀、難認、難寫。

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免要為學習漢字思考三件事情的改革:

一,如何統一發音:漢字的發音南腔北調,沒有發音的標準,無法進行現代學校的教育。

二,如何學習發音:中國雖然過去就有教發音的字典,但都是以字注字,也無法滿足現代的教育所需。

三,如何簡便地書寫:中國雖然傳統上就有書法上的簡化字,或是市井生活使用的簡體字,但是零亂也不普及。

因此許多人都希望能進行一些改革,發生像是清末語言學家勞乃宣所說的成果:「不識字之婦女村氓,一旦能閱讀書報,能作函札,如盲者之忽而能視,其欣快幾乎無可名狀」。

其後,在跨越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從激進到保守,從左派到右派,從國民黨到共產黨主政,各種語言和文字改革主張,都是環繞著這三點展開的。

3.
從中華民國建立,到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之後國民政府主政,推動的改革主要呈現在「如何統一發音」和「如何學習發音」上。

民國元年,教育部就定下了統一「國音」,並採行用「注音字母」來學習發音的推動單位和方針。

一開始,「國音」是由民國二年成立的「讀音統一會」進行逐字審音,「每字就古今南北不齊之讀音中,擇取一音,以法定之形式公布之,名曰國音」。

到民國九年,張士一發表《國語統一問題》,提出以北京音為國音標準的主張,當年「第六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通過,請教育部「照此旨修正《國音字典》,即行頒布」。民國十二年,教育部正式採行。

制定「注音字母」的時候,一開始也是聲音很多,有主張仿照日本假名的「偏旁派」,有自定字母的「符號派」,還有採用羅馬字母的各派。最後,決議採行1890年代章太炎所創的「記音字母」,改稱為「注音字母」。注音字母經過幾次增訂、更動順序,到民國十九年定名為「注音符號」。

改為「符號」而不是「字母」,就是要免除這些「字母」可能替代漢字的可能,確認這些符號只能附著於漢字之旁,「伺候漢字,偎傍漢字」了。

伴隨這個過程,則有政府的教科書改革(包括課文裡生字用注音符號)、配合留聲機等新科技的發音推廣、各種國語傳習所和講習所的推動等等。

4.
近代主張以簡體字來改革漢字書寫的,至少有中華書局的創辦人陸費逵在1909年就在《教育雜誌》上寫了篇文章:<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

此後有代表性的,可以看到白話文運動中胡適在主張「不避俗字俗語」之後,又讚美「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錢玄同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 >等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由於加上各種簡化漢字的理由和方法越來越多,連蔣介石都受到影響,最後同意逐步推行簡體字。到民國二十四年的時候,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同時頒布《推行簡體字辦法》九條。

然而,這個推廣簡體字的辦法在公布之後因為當時的國民黨大老戴季陶堅決反對,蔣介石不得不讓步,又下令暫緩推行。

只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六四年公布《簡體字總表》的時候,把國民政府在將近三十年前公布的這324個簡體字大部份都收了進去。像是有人說簡體字把「親不見」成了「亲」、「聖不能聽也不能說」成了「圣」,都是當時就有的。(「门」、「垦」、「罢」、「发」、「杀」、「杂」、「压」、「画」這些字就更不必說。)

總之,主張簡體字改革,並不是共產黨的獨創,也不是最早提出來的。

5.
民國初年的社會,各方企圖透過語言和文字的改革與學習,來進行國家改革的企圖,要比主政者來得更激烈。

要簡化漢字的呼聲還是最溫和的。大家沒有最激進,只有更激進。

以錢玄同為代表性人物的廢除漢字運動,就是一個例子。

民國七年,錢玄同在《新青年》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一文。他認為中國文字「非拼音而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於識,不便於寫﹔論其字義,則意義含糊,文法極不精密……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之新時代。」因此,錢玄同提出了「廢漢文」的主張,並主張未來「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陳獨秀雖然也認為中國文字是「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但認為語言和文字需要分別對待,因此提出了「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書之」的調整意見。錢玄同接受陳獨秀的意見之後,就一同倡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

民國十二年,《國語月刊》出版了《漢字改革專號》,百花齊放,尤其國語羅馬字運動成為焦點。不但有錢玄同的文章主張漢字的根本改革只有採用羅馬字一途,語言學家黎錦熙、趙元任也都發表國語羅馬字化的相關研究。

國語羅馬字運動的聲勢太大,當年8月,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就決議進行「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五年後,國民政府的大學院更進一步公布國語羅馬字,與當時已流行的注音符號並用。

只是到這個時候,國語羅馬字的原始能量和方向都不一樣了。它和注音符號一樣,都無法替代漢字,而只能附著於漢字了。(五十八年後,民國七十五年,教育部把國語羅馬字改稱為「注音符號第二式」,注音符號因此又稱為「第一式」。像蔡英文總統的 「英」字譯為 Ing,就是因為這國語羅馬字的系統。 )

6.
當時中國共產黨在語言和文字的改革上,真正原創的主張是提出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如同當時有同出於白話文立場,但是比白話文更強調與民間結合、更直白的「大眾語」,拉丁文新文字也是源自於國語羅馬字,但是更前進一步,根本主張以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

中共會主張拉丁化新文字,有多重原因。

第一,蘇維埃革命之後,蘇聯鼓勵各地民族掀起拉丁化的文字改革運動,所以民國十八年正在旅蘇的共產黨員瞿秋白就在莫斯科寫成《中國拉丁化字母方案》;

第二,共產黨員開發拉丁化新文字,除了要解決漢字本身「難認、難識、難學」的問題外,還有一個階級立場的理由:「中國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變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合於現在的時代」。

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主要的不同有二:一,是基本上不做聲調的標示;二,是方便把言語轉化為文字,和一般生活結合。

所以魯迅說:這個方法一出世,「方塊字系的簡筆字和注音字母,都賽下去了」;至於拉丁化新文字和國語羅馬字的比較,他則說:「羅馬字拼音者是以古來的方塊字為主,翻成羅馬字,使大家都來照這規矩寫,拉丁化者卻以現在的方言為主,翻成拉丁字,這就是規矩。假使翻一部《詩韻》來作比賽,後者是賽不過的,然而要寫出活人的口語來,倒輕而易舉。」

這種拉丁化新文字,先由吳玉章在旅蘇的十萬名華工中進行實驗推廣,然後在民國二十二年傳回中國,在各地成立了許多推廣團體。

兩年後,上海中文拉丁化研究會發起《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簽名運動,主張:「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這種新文字,現在已經出現了……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

最後,這篇文章邀到以蔡元培領銜的六百多名文教界人士簽名,毛澤東親自寫信向蔡元培致意。

然而,接下來抗戰爆發。戰爭改變了許多事情發展的軌迹,也中斷了拉丁化新文字的討論熱潮。

抗戰期間,中共只能在陝甘寧邊區先後推動了兩次拉丁化新文字推廣試驗。1940年,他們頒發了《關於推行新文字的決定》,「規定邊區政府的法令、公告等重要文件,將一律一邊印新文字,一邊印漢字﹔凡是寫報告、遞呈子、計賬、打收條、通信等,用新文字跟用漢字法律上有同等效力。」

7.
理論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共產黨全面執政,應該是終於等來了可以把拉丁化新文字向全中國推動的機會。

但中共建政之後,事情有了變化。

1949年8月,當年參與推動拉丁化新文字的吳玉章寫信給毛澤東,請示文字改革的方向和原則問題。毛澤東把信交給了郭沫若等人研究,當年十月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次年,吳玉章在這個協會的幹部會議上傳達毛澤東的指示卻是: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

此後,毛澤東雖然也在不同場合說過一些話,像1951年說「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5年說「拼音文字是較便利的一種文字形式。漢字太繁難,目前只作簡化改革,將來總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但是到1958年周恩來在全國政協舉行的報告會上作《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時,開頭一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就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就明確界定了毛澤東真正重視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務。

毛澤東那幾次說還是要走拼音文字的路,漢字簡化只是暫時之計,不論到底是真心還是障眼之說,其後拉丁化新文字畢竟沒再見提上進程了。

8.
有趣的是,在1950年代初期,有一度,簡體字曾經成為海峽兩岸在語言和文字改革上的共同交集。

1949年,當抵制簡體字實行的戴季陶去世,國民政府又撤守台灣之後,蔣介石再度想起如果推動簡體字,可以改善包括士兵教育困難等問題,因此在1953年鼓勵曾任北大校長的羅家倫扮演過在台灣推動簡化漢字的領頭羊,教育部也組織了「簡體字研究委員會」。

羅家倫發表一篇文章〈簡體字之提倡甚為必要〉,他所提的第一個理由就是為了要「保全中國字」,因為「近數十年來有人主張中國文字拉丁化或全部改用拼音文字,這是我認為不可的」。

當時,很多人以為中共建政之後就會實踐他們主張已久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羅家倫應該也是,所以才會提出以簡體字來保全中國字的主張,而蔣介石也同意,所以才會出現這麼奇特的一幕。

只是後來蔣介石再度遭到從學界到立法院的反對,在台灣推動簡體字的方案不得不再次偃旗息鼓。

而接下來由於「漢賊不兩立」的氛圍更加嚴峻,國民黨政府也需要經由正體字國語文教育強調自己的「正統」地位,簡體字與正體字之間也就由「之別」走向「之爭」,在許多人心目中形成水火對立之勢。(詳情請參閱《漢字的華麗轉身》一書中〈羅家倫在台灣功敗垂成的漢字簡化案>、〈1960年前後的國語文教學與正體漢字文化的確立>兩篇文章)。

9.
然而,時代畢竟在前進。

在二十一世紀電腦及網路發達的此刻,民智是否開,教育是否普及,早已經和漢字是否有「三難」沒什麼關係了。

兩岸曾經聚焦在正體字、簡體字之別而產生的緊張也不存在了。

以對岸來說,除了1986年停止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之外,2011年的第11版《新華字典》其中還增加了1500多個繁體字。

以台灣來說,從2008年開始,中央政府也可以接納漢語拼音,將之當作統一譯音方案來推動。

所以,正體字與簡體字之別,以及之間可以進行什麼樣的討論,對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想像,也來到了一個嶄新的起點上。

很令人期待。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主張簡體字改革,並不是共產黨的獨創,也不是最早提出來的。

民國二十四年的時候,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就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同時頒布《推行簡體字辦法》九條。

然而,這個推廣簡體字的辦法在公布之後因為當時的國民黨大老戴季陶堅決反對,蔣介石不得不讓步,又下令暫緩推行

只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九六四年公布《簡體字總表》的時候,把國民政府在將近三十年前公布的這324個簡體字大部份都收了進去。像是有人說簡體字把「親不見」成了「亲」、「聖不能聽也不能說」成了「圣」,都是當時就有的。(「门」、「垦」、「罢」、「发」、「杀」、「杂」、「压」、「画」這些字就更不必說。)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個字之二。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324個字之三。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民國二十四年教育部公布的簡體字推廣辦法在公布之後因為當時的國民黨大老戴季陶堅決反對,蔣介石不得不讓步,又下令暫緩推行。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漢字的華麗轉身

@博客來 https://goo.gl/SdA36b
@誠品 https://goo.gl/5QfGLo
@金石堂 https://goo.gl/cJeHTa
@讀冊 https://goo.gl/NazCHY
@大塊 http://smarturl.it/1111CA240

 

2018 年 9 月 4 日,21:21

P 隨筆

【練家子】

『我是在一九八九年的秋天第一次去北京。沈昌文先生是我最早認識的人之一。

『我們初次在一家飯店的大廳見面,印象就是見到了武俠小說中所謂的「練家子」:適當顯露著精明、深沉又圓熟的眼神,一頭沒有染色卻烏黑茂密的頭髮,輕盈迅捷的動作。

『當時他還是三聯書店的總經理,大陸朋友稱呼他「老沈」的居多,我則照台灣的習慣,稱他沈公。

『二十多年來,我對大陸許多事情的了解都來自沈公,他是我不折不扣的活百科全書。沈公在做人處事上的許多洞見,尤其在一些關鍵時刻上,更讓我受益匪淺。』

這是2012年我們出版沈公的《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時候,我在書裡寫的一篇訪問記的開頭。

上個月我去國外出差,旅途上開心的事情裡,莫過於濶別六年之後,沈公約我在紐約一聚。

回來之後想寫一則貼文,怎麼想都還是繞不過我當年那篇訪問記的開頭。明年認識沈公就要三十年了,他現在春秋也有八十七了,然而不但三十年前初見他的印象宛若昨日,他現在的精氣神也和三十年前幾無變化。到現在頭髮烏黑,沒有任何白髮。

沈公實在太厲害了。

厲害的根源之一,是他數十年如一日所鍛練的氣功。沈公少年時體質較弱,練了氣功之後身心都產生深刻的變化。氣功不但重新打造了他身體的底子,也讓他對人生和世事有不同的視野。任何不如意之事,經過氣功一轉化,他都能還虛入無。

這幾年,要說沈公有什麼差別,就是耳背。必須要貼近他耳邊大聲說話,他才聽得清楚。

他的家人為他準備了新式、便利的助聽器,可以大幅改善聽覺,但是沈公始終不用。他們跟我說:沈公如此固執,其實聽覺鈍化,也會影響到頭腦的理解。但是沈公依然微笑不語。

我問沈公為什麼不試試呢。

沈公說:能在喧嘩的世界裡讓自己享受清靜,不是一大享受嗎?

他說現在日常生活的一大享受,就是搭上公車,從起站一直坐到終點站,再從終點站坐回起站,一路看著各種風光,一路做著他的氣功,誰也打擾不到他。

能和沈公重逢,實在太高興了。
既然和他有相識這麼久的因緣,一定要向他看齊,把自己的身心狀態保持上好才是。

當一個結結實實的練家子。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2018 年 9 月 3 日,20:35

P 隨筆

【一根鞋帶的效果】

從去年底就想換一台電腦,但是被財務大臣阻攔,就決定再看一下。

這再看一下現在證明很值得。因為等了這大半年,現在新的Macbook Pro上市,不但很多機件的效果更好,記憶體尤其擴大到32 G。所以上星期訂了一台之後,今天入手,好好享受了一番開箱。

電腦算是大腦外掛的一部份,真需要好好對待。也因為要好好對待,我想調整一些生活習慣。譬如,不再急著一面吃東西一面用電腦,經常把鍵盤和螢幕搞得油膩膩;也減少趴在床上用電腦,以免底盤經常在被褥上無法散熱。

等回家把電腦搬在書桌上之後,覺得書桌該一起清理一下,所以就做了這件事。
又因為書桌清理了,覺得應該泡杯茶放在旁邊,去找了個杯子清洗乾淨,拆了一包茶葉放在旁邊。以前回家就不會在這種事情上花心思。

既然桌面都這麼清爽了,那就接下來把電腦的桌面也清理一下….

簡直是新生活運動了。

這讓我想起跟一位香港朋友聽來的一根鞋帶的故事。

就是一個人在路上撿到一根漂亮的鞋帶,為了搭配鞋帶就買了一雙好鞋。因為有了好鞋,就想到重新置裝、理髮…..
忘了故事有沒講到因為他的裝扮一新,所以連自己的談吐、心理狀態都要重新調整。

不管怎麼說。今天很開心。希望接下來的工作愉快,也祝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器具。

圖像裡可能有筆記型電腦和室內

 

2018 年 9 月 2 日,20:40

P 隨筆

【十年之約 + 認出光速小孩】

1.
2007年我出版《越讀者》之後,到許多校園去和同學分享過這本書。其中,台中文華高中那一趟印象特別深刻。

不僅是因為他們事前有很用心的準備,也因為同學回饋的意見裡,有特別打動我的。有位同學所說的一段話,清楚地從學生的現場補充了她們的心境,因而後來我在演講裡一再引用:

『在升學主義的巨浪中載浮載沉的難民,抱著的只有讀書這塊浮木。但若能踏上陸地,誰也不願再帶著這累贅。雖然大家都明白在下次大浪來時一樣得緊攀它,但沒有人會想在呼吸自由空氣的時候,觸碰那被考試浸得腐朽的木頭。』(楊賀鈞同學)

2.
我也在那時認識了潘如玲老師。文華高中有許多老師參與那次活動的舉辦,潘老師負責聯絡和策劃。

之後我們斷續保持了十多年聯絡,期間再見過兩面。我知道她教學多年,一直對教學保持很大的熱情。有一年,她甚至申請休假,把大半時間用來去各個學校觀摩其他老師的教學情況。

但直到這次看到她寫的《認出光速小孩》,才真正體會到她為什麼保持那麼大的熱情,遭到困難和瓶頸是什麼,以及鼓舞她前進的是什麼。

潘如玲是從學生現場的另一端描述了現實。她之所以說「光速小孩」,是因為有感於2000年前後出生的孩子,在方便的網路、影像及其他豐沛的資訊環境下成長,讓老師面對的環境產生巨大的改變:

『2000 年前後出生的孩子,學習狀態變了,當下直入,又時時變動的頻率來了, 沒辦法拿模組、拿公式去推廣⋯⋯這群孩子,我習慣稱他們為 「光速小孩」。你如果要知道他當下在哪裡,最好先知道你自己在哪裡,因為他們會看穿你。

『光速小孩認真不認假,能引動他們學習動機的東西只有「真實」。』

也因此,潘老師觀察到要和這些光速小孩溝通,當老師的最重要的特質要是「真實」:

『而這個真實來自個人生命體驗後創造的能量場,說白話就是,你有A,你才有機會傳遞A,你若沒有A,卻硬要傳遞A,孩子會一眼看穿,更別說跟著學習。嘴上一套手裡一套的時代結束了,不合一的東西讓心分裂,光速孩子拒絕分裂,他們要現出更真實的 自己,而且沒在怕的。只有當越來越多大人言行如實,光速孩子才會自動從虛擬世界出來,開始與天地人連結。』

照潘如玲的觀察,光速小孩雖然名為「光速」,卻又有點像金剛經所說,「名光速,非光速」:

『光速小孩聽起來速度很快,其實只「快」在生活。

『但他們生命頻率其實不講快,而是精準。太多孩子跟我說他們很喜歡精準的看自己,然後會生出一種非常敏銳的頻率。我問他們如何進入這個頻率,他們的答案幾乎都是「讓自己靜下來」,他們說這樣會重新回到最原始模樣。然後會有動力。也就是說,平常看來到處趖來趖去的孩子,只要得到機會精準看自己(層層探入冰山下自己的念頭),而不是散漫的吸取外在訊息(比如昏看 一整天的手機),那個驚天動地的頓悟力量會來幫助日常單調學習時的堅持。』

所以,《認出光速小孩》全書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是潘如玲就她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反省,清楚地分析教改來到今天,學校現場的實況。為什麼那麼多老師日益感到挫折,和學生的距離越來越遠。其核心問題就是學生已經是要求真實對話為最重要的「光速小孩」,但是教育當局和太多老師卻仍然只想用自己的「一套」來強加到孩子身上。問題的解方,就在老師如何真正「認出」光速小孩,以及他的需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老師先真正認出自己。

第二部份,是潘如玲就她自己個人生命的經歷,談她如何有三次認出自己的機會。其中,2012年她生活裡的忙亂與困境讓她產生種種巨大的問號,而因為遭到接觸到馬雅曆法,她不但得到讓自己安定下來的力量,並且其後又逐漸把心得應用在教學上,和其他老師分享,也用來和學生進行真實的溝通。

第三部份,則是她挑選了二十個學生和老師的例子,來說明大家如何透過印記能量「認出」彼此的過程。

3.
我沒有當過中學生的老師,但是我很相信潘老師所說的「真實」的重要。

在2001年出版的《閱讀的風貌》裡,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三個使命,必將有鉅大的變動。

『由於閱讀的界面不再是紙張;由於知識的內容變動急劇;由於閱讀的方法不再侷限於文字;由於負責教學的「虛擬老師」永遠一天二十四小時待命又永遠耐心;由於網路上的知識整理與檢索系統都方便到另一個層次,因此,就知識的「授業」和「解惑」來說,人類將為網路所取代的可能性太大了。

『網路這是在把我們帶離真實世界。

『不過,真實世界裡的學校一定還是需要存在的,而老師真正的任務,將在「傳道」──網路世界以外,以身作則的人格教育。除了「博學於文」之外,顧炎武對讀書人曾經歸納的另外四個字「行己有恥」,可以視為人格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

『這是網路在提醒我們要回到真實世界。』

「傳道」是什麼,「行己有恥」是什麼,說來也許很空泛,但是有一點卻一定是很實在的。那就是「真實」。而回到真實世界的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要真實。

真實,是「傳道」、「行己有恥」的立足點。
不真實,嘴巴傳再多道,講再多行己有恥,做出來的還是被人看穿。

只不過,過去被人看穿的時間可能會拉長,看穿的人會有限,但是今天在網路時代,在光速小孩的眼睛之下,看穿是一眼的事。只不過太多大人仍舊還以為世界是過去的,可以關起門來、扳起臉來就為所欲為。

所以潘老師在《認出光速小孩》裡所談的學校的現況,以及老師「真實」的重要,我雖然沒有擔任過教職也感同身受。

她說的馬雅曆法,我則完全沒有接觸。但是我相信以她真實的體驗,有那麼大的熱情想要與其他老師、同學分享,可以為即使沒有接觸的人也能參考。

我看她寫的那些「認出」的案例,其實可以透過馬雅曆法認出,也可以透過其他方法認出,只看老師是否真正意識到真實面對學生,也面對學生真實的重要。

4.
當年潘老師在休假,各地觀摩教學的時候,就曾跟我說過有些心得想整理成一本書。

歷經十年之後,很謝謝她有了寫書的構想後,就和我聯絡,現在終於有了成為她出版者的機會。

最後,看這本書的時候,有一點也很意外。

潘老師很喜歡《越讀者》這本書,是一開始就可以感受到的,不然當年她不會邀請我去文華高中演講。當年演講結束之後,她也告訴我有很大的收穫。

但直到這次我看她在書裡寫到一些經過,才比較實際體會到她的感受。潘老師把2007年閱讀《越讀者》和聽我那次演講的經驗,也列為她三次認出自己的機會之一。潘老師說那啟動了她的閱讀能量,然後自發性地開始了兩百多場「為班級多孵一個夢」的演講。

非常榮幸。

2007年到文華高中,和(左起)潘如玲老師、蔡美瑤老師、謝鳳玲老師兩位老師的合照。

很多老師參與,潘老師負責聯絡與策劃活動。

 

圖像裡可能有11 個人、小孩

2007年,我去文華高中講完《越讀者》之後,和同學的合影。潘如玲老師告訴我,照片裡和我說話的這位同學,現在已經在中國大陸當醫師。

時間好快。

 

圖像裡可能有3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站著

十年之後,2017年《越讀者》出版增修版,我再到文華高中和許多老師有一場分享會。會後和潘如玲老師及當年另一位陳勇延老師合影。陳老師已經去興大附中當校長,這次又特地回來。

我看來白髮蒼蒼,潘老師則年輕活力依然。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在2001年出版《閱讀的風貌》裡,我寫過一段話,講網路時代的各種便利,一方面把我們帶離真實世界,另一方面其實又在提醒我們要回到真實世界,並特別以學校和老師的角色,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來舉例。

潘如玲老師在《認出光速孩》所談的學校的現況,以及老師只有在自己「真實」的前提下,才可能和學生溝通,否則會被一眼看穿,正好和我的說法相印證。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認出光速小孩

@博客來 https://goo.gl/aq2HQ8
@誠品 https://goo.gl/JbXHPx
@金石堂 https://goo.gl/BgqGkT
@讀冊 https://goo.gl/aHbgpm
@大塊 http://smarturl.it/6111NF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