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L 人物

2025年6月4日22:55

G 政府與政治L 人物
今天六四,我想起了彼得.梅爾(Peter Mayer)。
他在1978到 1997年,長達將近二十年時間裡擔任企鵝出版集團的董事長兼執行長。
他菸不離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說話的聲音低沉沙啞,眼神時而冷峻時而狡黠,氣勢和魅力迫人。
他不只有強大的編輯力,也是強大的管理者,在他任內把企鵝集團重新悏復生命力,也把據點拓展到世界許多地方。
我和他成為朋友,有近距離的觀察後,又注意到猶太人的血統使得他在商業、金錢上有多麼仔細、計較。
也就是這樣一個人,有一次他講當年他進中國市場的故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1980年中期他主持企鵝集團如日中天的時期,正在各地開地闢土,很想打開中國市場大門,但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後來有一天他去香港,在一個宴會場合認識一個人。那人說他有門路。沒想到還真的讓企鵝很快地就在北京有了一個公司。
但是,彼得.梅爾說,1989年的六四之後,他決定把公司關掉了。他跟我說,「我就是沒法把公司開在一個對自己人民開槍的地方。」
後來有人來找他,暗示要向他的上級告狀。他說請便。(至於多年之後企鵝在北京又設據點,已經和他無關。)
彼得.梅爾真讓我見識了一個人可以如何全身流著頂級精明的生意人血液的同時,又能堅持他頂級的知識份子心智。
今天晚上很想念他,去找他照片。忽然看到這一張。
這不是我本來想找的那一張。
但很像是他在跟我打招呼:嘿,你在想我啊?
(這一張是我在他2012年,76歲時候拍的。6年後他過世。)
 

2025年6月1日22:20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
1.
吳明益是個固執的人。
儘管他因為辨色力弱,小學的時候曾經被老師說他的畫圖配色「不正常」、「不對」;儘管他用文字就可以講他任何想說的故事,但是他堅持要進行一部圖像創作,並且期許「至少要讓那個(圖像閱讀)領域的讀者覺得,你的作品有存在那個領域的充分理由。」
現在,吳明益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出版了。
他說自己是一個先有畫面,才有文字的作者。
所以,他《海風酒店》寫到小鷗進入「巨人之心」的那一 刻,就注定了小說裡的小鷗必然成為一個繪本作家。他也想要把小說裡提到的那本圖畫書畫出來。
而打開書,第一句話是他小說家筆寫下的:「在一個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不是秋天也不是冬天的季節⋯⋯」
在那旁邊,是他畫家筆下波光粼粼的溪面。
2.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不只有他用文字、圖像二刀流說的故事,還有他一篇題目是「甜根子花謝的季節」的文章。
文章裡寫他如何同時受圖畫書和文字書餵養長大;如何嘗試向那些曾經影響過他的視覺作家(他對插畫家、漫畫家、繪本作家的統稱)致敬;如何從一個寫作者的桌子,變成一個畫圖者的桌子;如何一面失去信心,一面又激勵自己。
也寫了他為什麼要堅持對書的製作、行銷、定價的一些堅持,以及他把這本書的「初版版稅」全數捐出的心意。
他說:「因為這既是小說裡角色小鷗的心意,也是這些圖畫的心意、 故事的心意。我畫的每一筆都來自花蓮,理所當然應該成為花蓮海灘上一枚固執的卵石。」
也是因為這份固執,他怕水泥廠文化挪用後的巨人神話成為定論,所以決定「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挑戰、抵抗他們的故事,我得畫一個故事來挽回故事。」
3.
「如果你願意打開這本,不是小說作者,不是散文作者,不是課堂的 老師,而是圖畫書作者的我所創作的《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我會感謝你們收容了我的新身分。」
謝謝吳明益由大塊文化來為讀者介紹了他的新身分。

2025年5月14日21:58

L 人物P 隨筆

今天到了高雄八點多,明早有活動卻一頭亂髮,要找理髮的地方scooter都上不去,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問一家是否可以有人出來幫我在門口剪。這家要事先預約的店同意了。於是我有了生平第一次店門外理髮的經驗。
感謝#海理男士髮廊,感謝Elio理髮師。

2025年5月10日23:37

K 健康/醫療/社會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有些人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很瘋狂的人。
有些人是怎麼看都不像瘋狂,但實際卻真的很瘋狂。
蕭菊貞是第二種人。
2.
2017 年,蕭菊貞有天夜裡在台東火車站外看到一幕被打動,於是在當時她要奔波花蓮老家、新竹清華、台北工作三地,還要再多去台東拍池上稻米紀錄片的工作之外,又加上了一部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結果拍了六年完成。
而就在這個過程中,她還又同時進行了另一個工作。
那就是她從2018年開始觸及一個新主題,後來下定決心開工,結果同時又了六、七年時間拍另一部紀錄片。
這部紀綠片是《造山者》,講臺灣半導體產業怎麼誕生、成長到現在的經過。
今天,《造山者》辦了正式試映會。
這六、七年時間我知道蕭菊貞一直很忙,但實在不知道忙得如此瘋狂。
3.
蕭菊貞說她真正開始拍這部片,是2019年去出席胡定華的追思會受到感動,想趁著許多關鍵當事人還在,趕快把1970年代臺灣怎麼在一個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的經濟體裡,往技術密集產業轉型,並且從半導體播種、開花、奔放。
她說,只是沒想到,原來是想拍「史詩」,沒想到幾年下來到今天,隨著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和全球變化莫測的政治議題息息相關,她成了在拍「時事」。
4.
《造山者》的片名,應該是指造護國神山的人。
不過,今天大部份人提到護國神山想到的是台積電,《造山者》拍的則遠不只是台積電,還包括了造台積電的工研院的人,以及造工研院的人。
看電影裡當年去美國RCA取經的人談到當時肩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責任固然印象深刻,同樣深刻的還有他們到了美國,因為每天所有食宿費用只有18美元,連麥當勞都不敢買的現實。然後從那個現實裡先是英雄造時勢,後來再時勢造英雄。
5.
《造山者》的副題是:「世紀的賭注」。這不只是談臺灣過去下的賭注,也是在看今天又來的新的賭注。
所以這是一部不只看臺灣過去,也在讓我們想臺灣未來的電影。
《造山者》會在6月13日正式上映。
上片前我再多做些功課,上片後我會再看一遍,到時再多整理一些心得。
6.
謝謝菊貞這六、七年來如此瘋狂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