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B 閱讀

2024 年 7 月 1 日,22:24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之前搭飛機,印象中像我這樣需要航空公司準備輪椅特別服務的旅客,一個班機大約就一兩個人。
但是這兩年出國,有好幾次看到需要輪椅的人多到一班六、七個人。
也許是凑巧。
但是不知道是否也和臺灣進入了六個人裡就有一個人是六十五歲有關。
畢竟,今天上了年紀的人可是有出國觀光需求的。
從這個角度看,《帶外婆公主去倫敦!》是一本不論當外婆(或奶奶)的人,還是有外婆(或奶奶)的人都該讀的書。
2.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小說家椹野道流。
椹野在一年新年聚會上分享了自己在英國留學的事,沒想到八十多歲的外婆居然許願說:「哪怕人生只有一次,我想去倫敦來一趟公主之旅。」於是,全家族出錢出力的七天五夜英國豪華之旅就此展開!
雖然這趟旅程的資金由親戚金主們全力支持,但被任命為旅行隨身祕書的孫女,心裡卻只有滿滿的焦慮。號稱「旅行達人」的她,在留學中培養的那些引以為傲的技能,完全使不上力。「公主之旅」完全與她的人生技能,背道而馳。…….作者精心安排的行程,每一項都被外婆秒打槍,每天來自長輩「意外驚喜」不間斷,不到旅程的最後一站,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來自外婆最恐怖的情勒會是什麼~~
所以,這本書也說是「帶長輩出國旅行求生寶典!」:)
但,也不只如此。

Keep reading

2024 年 6 月 28 日,22:28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從來自印度的寶寶說起
1.
「春天二月,斑駁紅葉飄落滿地,樟樹新芽吐出,花朵盛開,滿樹細細小小的花朵散發出幽幽微微的清香,花香混雜滿地落葉溢散的樟腦香氣令人陶醉。
「在網路上買進十隻眉紋天蠶蛾寶寶。會養蛾是因為我想親眼觀察畫下牠們的變態歷程。養蛾是非常費時又費神的事,需要時時留意、觀注,還要天天到處採葉、洗葉、清潔飼養箱。有些嗷嗷待哺的幼蟲只吃嫩葉,風大雨大也要出門尋找。但有時候就算找了整排樹也沒辦法找到嫩葉,不然就是那些嫩葉像天高,看得到摘不到,所以我都飼養少量的蟲寶寶。
「我分了五隻眉紋天蠶蛾寶寶給蛾友。隔日收到來訊:這不是臺灣產區的眉紋天蠶蛾,是蓖麻蠶,原產於印度的眉紋天蠶蛾,也稱為印度蠶。雖然心裡有些小小的失望,但是我已經畫完兩隻不同色體的蓖麻蠶寶寶,牠的體色是我喜歡的莫蘭迪色調。身披古典色澤的蛾寶寶美麗極了,養了畫了就有了感情。………」
—-蓖麻蠶與樟樹
2.
黃湘玲繼臺灣第一本古典水彩植物畫《植物情人》、臺灣第一本古典水彩蘭花畫《蘭花絮語》之後,又做了新的嘗試。
她不只再次掌握了植物美麗、蜿蜒的細節,並進一步將眼光放在飛舞於花葉之間,造型奇特、多變的蛾與蝶身上。
她集結自己多年來畫下的蛾蝶身影還有牠們熱愛的食草,以一貫細膩、優雅的古典水彩畫風搭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文字,完成了《花與翼:在蛾、蝶與花葉之間的等待》。
作為一個迷戀植物的畫家,黃湘玲觀察植物的深度與情感奠定了她獨特的風格,而這本新作除了有她對植物的細心描繪之外,還有她的戀蝶歲月,以及她尋找、等待、守護、養育三十六種蛾類的旅程。

Keep reading

2024 年 6 月 27 日,22:16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臺灣處在中共的三彈威脅之下。
第一彈是砲彈。第二彈是銀彈。第三彈是煙霧彈。
砲彈是打你。銀彈是買你。煙霧彈是騙你。
而打你不如買你,買你不如騙你。
2.
煙霧彈至少有三重作用。
一是因為煙霧,讓你看不清敵人的攻擊方向,產生錯覺。
二是因為煙霧,讓你在分不清東南西北中自己互相開火。
三是因為煙霧,讓你覺得烏煙瘴氣,乾脆自己躲起來不出聲比較安全。
三重作用都是認知戰,都是癱瘓我們的防衛能力。
3.
如果我們接受認知戰也是戰爭,那麼就該知道
A. 認知戰的戰場到底發生在哪裡,何時發生
B. 攻擊者的分類有哪些
C. 認知戰的武器有哪些
D. 攻擊目標有哪些
E. 因此我們該如何防禦、反擊
F. 需要解析哪些重要戰役來汲取經驗與教訓
《打台灣不如騙台灣:中國對台灣認知作戰的Q&A》這本書,就是回答以上這些和認知戰有關的核心課題。
台灣民主實驗室專門研究資訊操作的機制,並觀察監控技術和數位威權擴張所帶來的民主威脅,創辦人及常務理事沈伯洋、執行長吳銘軒與台灣民主實驗室的同仁們,這次以最簡易明瞭的筆法、清楚問答的方式,快速幫讀者爬梳資訊操弄的相關議題。

Keep reading

2024 年 6 月 15 日,21:19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1911年9月1日,發生了什麼大事?
在西方,這一天有荷蘭飛行家安東尼.弗克(Anthony Fokker)試飛成功他設計的「蜘蛛機」(Spin),接著為德國建立空軍所用。
在東方,有中國的保路運動發展到高潮,這一天川漢鐵路公司股東會議號召開展「抗糧抗捐」,引發四川總督趙爾豐的鎮壓,激起民變,四十天後爆發辛亥革命。
那一天,台灣又發生了什麼事?台北又發生了什麼事?
2.
談起台灣的嚴重水災,一般人常談的有(1959年的)八七水災,有(2009年的)八八風災;對日治時期有認識的人也多是記得(1898年的)戊戌水災。
而林煒舒寫《一九一一 ,台北全滅》,正是希望大家知道,發生在1911年八月下旬到九月一日之間的大洪災,才是台灣與台北史上最慘烈的天然災害。
日本總督府當時說「台北全滅」。而日治七十年時間裡,也僅有因這次水害而發出過<水害告我全島>書。
但這麼重大的事件,以及其影響,卻極少人知道。這也正是推動林煒舒做研究,寫這本書的原因。
3.
我是前年在古碧玲的介紹下認識林煒舒。那天先是聽他談對桃園水塘的研究,接著話匣子就像水流一樣溪、埤、陂、潭,由水利而地理而歷史,接續不斷。
煒舒大學讀的是會計,研究所讀歷史。他在書裡說,他生長的世代,「熟背中國的歷史與地理,是高中、大學、高普特考必備的考試技能」。所以他研究所本來也想做比較容易上手的中國古代史研究,但是在指導教授的啟發和指引下,決定做「台灣歲計制度起源的研究」。
只是他發現,儘管他可以把中國所有的史地知識默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對於台灣的歷史和地理,還處在幾乎一無所知的狀態。」
而他決定投入異常的熱情來追趕,包括從頭補習日文來閱讀史料;以及完成碩士學位後,從財政等研究項目再大轉彎,進行「更接地氣」的研究,選擇了台灣水利事業的主題。
「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寫得異常辛苦。在史料難尋的 狀況下,只能日日夜夜,月月年年難以成眠,不斷地搜尋。曾經,幾度想要放棄,卻又極其不甘;健康雖然也出現了難以逆轉的狀況,不斷生病變成常態。」
煒舒說他看為數數百萬頁的《台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是一頁一頁地看,一頁一頁地確認再確認」。最後終於完成了「兩本還算看得過去的台灣史論文,也無愧於『母親台灣』。」
《一九一一 ,台北全滅》,只是他把自己所發現的台灣,和讀者分享的開始。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