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18 年 10 月 11 日,20:46

P 隨筆

【魅惑之境】

法蘭克福書展今年主題國是喬治亞。

一進主題國舘,先看到的是大片木格。接著,風光一路展開⋯⋯

木材與金屬,圖像與文字,文學與影像,歐洲與中東,美酒與生活,信仰與神秘,歷史與個人⋯⋯

這麼多奇異組合,真是魅惑之境。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圖像裡可能有1 人、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2018 年 10 月 10 日,21:35

P 隨筆

【法蘭克福書展開始】

書展開始。

昨晚先去參加了 Peter Mayer 的追思會。

今天忙昏。

先貼幾張照片。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微笑的人、眼鏡和室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2018 年 10 月 9 日,21:03

P 隨筆

【30年來的大收穫】

30年前第一次來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就在4館的位置。後來一路有變,大約十年前開始,都在6館。近兩年,又回到4 館。

不管在哪一館,我上洗手間都比較麻煩。因為每一館都有一間極為寬敞的無障礙洗手間,很大很大的那種。但有個問題是必須要用一種特別的鑰匙來開。必須找管理員來開。

問他們為什麼,說在歐洲是一種身障者都會有的通用鑰匙,所以大家不會感到不便。我因為沒有,所以就得每次去找管理員,由他來開。

三十年來如此。

今年因為我騎自己的Scooter來,今天又還在布展,剛才一時和同事錯開,就沒有人能幫我去樓上找管理員,所以我去了無障礙洗手間門口,只能摸摸鼻子離開。

但也因為今天還沒開展,人不多,所以我路過一般男廁的時候,看到裡面很空。也因為裡面很空,所以一眼望進去,看到最裡面一間有一扇門朝外打開著,上頭有個標誌,是個嬰兒的標誌。

我從沒進過這個一般的男用洗手間。看到那個標誌 ,心一動:「會不會…….? 」

於是就開了進去。

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裡面是一間給嬰兒更換尿布的洗手間。相當寬敞,足夠我騎Scooter進去。於是我就快樂地使用了。

不只是因為上洗手間本身的快樂,也因為找到了一個從此不需要叫管理員的解方而快樂。

我在想:怎麼以前怎麼都沒有人告訴我可以使用這裡呢?

後來想通,這是因為照他們的觀念,這好比一百坪的無障礙洗手間,還要有各種先進設備,才算是無障礙洗手間,如果只是三十坪,沒什麼齊全輔助設備的洗手間,他們就根本提都不提了。

卻不知道三十坪的其實也很好用了。:)

總之,我為三十年來的初發現而太開心了。

順便我也貼一下今天在機場和飯店拍的兩張無障礙洗手間照片,請一併參考。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就是這一間。因為遠遠看到門上的嬰兒標誌而進來。很好用
順便一提,在台灣好像沒有在男用洗手間裡看到嬰兒間。

 

這是法蘭克福機場的。請注意人家有裝靠背,但是馬桶座掀起來之後完全沒有問題。
不像台灣,一裝靠背,就裝得很前方,所以馬桶座掀起來就會又落下來。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這是飯店裡的。我看到扶手底座有連電線。扶手牆上有像是音響按紐的東西。這還搞不懂是什麼作用。等再問一下飯店之後回報。

 

2018 年 10 月 8 日,21:21

P 隨筆

【三十年前第一次法蘭克福台灣舘】

今晚要去法蘭克福書展。看文化部人文司陳瑩芳司長在展前説明會上提醒今年是台灣舘在法蘭克福的三十周年,我去找出當年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當時我在時報出版的總經理任內。那年年初,新聞局出版司司長洪德旋來找我,説經過交涉爭取之後,法蘭克福書展終於同意設台灣館,問我是否願意承辦。

這種新奇的事我當然樂意承接。於是我們開始忙碌起來。

當時我還沒去過法蘭克福書展,怎麼辦一個有特色的台灣館,完全靠憑空想像。

但我有信心:邀請台灣一流的出版社和作品,再由頂尖的設計師加攝影師呈現,可以做出一個特別的台灣舘,初登國際舞台就展現自己的風格。

我們真做到了。即使三十年後回顧那次的台灣館,仍然覺得很開心。

那是我第一次和王榮文、詹宏志、王宣一、周浩正、莫昭平等一起去法蘭克福。也第一次去了龍應台家。

也謝謝當年的同事: July, 吳繼文、王淑玫等人。

我當年留下館內的照片不多。有的人請補充。

台灣舘簡介我們做了英、德兩種語文版本。不確定是否還有法文。

 

每家參展出版社有獨立一張介紹卡。各張卡匯總在台灣舘介紹的封底摺口口袋裡。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全舘透明光牆+高重黎的照片。

 

圖像裡可能有室內

從另一個方向看台灣館的外觀。一大片透明光牆,加上視覺強烈的高重黎攝影。
照片提供: Kiki Wu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大家坐著、大家站著和戶外

新聞局洪德旋司長是推手。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建館期間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大家坐著和戶外

與王淑玫、July。這兩位是建舘的先遣部隊。July主要負責。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微笑的人、眼鏡

莫昭平當時還在開卷。我們的頭髮都很黑。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站著、草、樹、戶外和大自然

吳繼文是我編輯部的大將。這是展後我們去一個古堡的草地。當時我還用拐杖。

 

2018 年 10 月 7 日,20:59

P 隨筆

【向張清吉先生致謝並致敬】

中學在韓國的時候,一個很大的苦惱就是沒有書可以讀。

釜山我們家附近,只有兩家書店。一家主要是出租武俠、愛情小說,另一家在出租小說之外,賣一些中國古典名著,還有一些文學類的書。中學正是對閱讀飢渴的階段,所以這些書店很快就滿足不了需求。

書店之外要另尋門路。

主要是跟家裡有兄姐在台灣求學的同學打聽,問他們家有什麼書,可以借來讀的。所以每年暑假這些兄姐回韓國放假的時候,是這種閱讀狩獵的高峰,去打聽有帶回來什麼新書,能趕快借到就快讀,不然就乖乖排隊等候。

那裡面,有一位叫于儼嘉的同學的姐姐特別不一樣。

他們家境很好。除了有鋼琴,有很好的音響之外,有一個大書櫃。所以有機會就去他們家玩,除了一起聽流行樂之外,就是看能借什麼書回家看。

他姐姐收的書,又和那些書店完全不一樣。我記得在他們家書櫃裡看到《未央歌》的時候,大感好奇,這麼奇特的書名到底在講什麼。

在那些不一樣的書裡,又有一些書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不只是它們的封面設計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一排白底黑字的書背陳列在書櫃裡也非常醒目。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

我看的第一本是卡夫卡的《蛻變》,簡直是震撼。《美麗新世界》也是。總之,那個書櫃裡的一本本「新潮文庫」,填補了我在閱讀上完全不同的一個區塊,開啟了我張望世界的一扇扇門戶。連帶地,每次去那位同學家裡,都好像有一種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

也因此,記得來台灣讀大學之後,第一次去國際學舍看書展的時候,看到那麼多那個書櫃裡沒有,而我在書目上已經期盼很久的新潮文庫,那種今天終於我也有機會挖到寶了的狂喜,也是很難忘記的。

今天台灣一年出版大約四萬種新書。而1980年的時候,一年新書才不過5,000種。所以更早的1960,1970年代,可以想像。

今天這麼多書裡,各種翻譯書都有人出版。但是在當年,新潮文庫引介外國名著的那種氣派和影響力,是今天難以比較的。

這兩天忙,今天才注意到張清吉先生過世的新聞。

匆匆寫一下「新潮文庫」對我的影響,向張先生致謝,也致敬。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