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5年3月16日15:56

L 人物
人生的層次果然是可以一直打開,沒有止境。
白建宇說他到六十歲才覺得自己懂得貝多芬,那是2006年。
次年,他第一次現場連續演奏了所有全本32首鋼琴奏鳴曲。十年後,第二次。然後,再三年後,2020年十二月,白建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連續八個晚上彈完貝多芬全本32首鋼琴奏鳴曲。
我聽過他第二次之後,第三次再聽他,重新體會到的感動難以言喻。就鋼琴家來說,也不是用進步或進化所能形容。
勉強只能說像是可以一直打開新層次的花朵。每個新層次的展現都讓人驚嘆。
所以後來很好奇他接下來又如何打開自己。
去年在巴黎見到他,他說是在先彈莫札特,再彈舒伯特。
他說,「近兩年才真正體會到要放開 ego,不再為自己是什麼人,別人怎麼看等限制,純粹只把音樂放在心上。讓音樂發生一切。」
今年白建宇帶來他新體會的莫札特獨奏會。
3月17日晚上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場。
3月20日晚上在台北國家音樂廳。
3月23日下午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
可惜我這兩天扭到背。不然一定先從臺中開始去聽。
昭片:臺中國家歌劇院。2020年12月。

2025年3月11日22:5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4年前的今天,311大地震爆發,印證了竜樹諒在1999年《我所看見的未來》中的預言。
2021年竜樹諒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完全版,再次披露了她在夢中預見的另一場更大的地震加海嘯,海嘯的高度比東日本大地震時候高三倍。
夢中預見爆發的地點在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的太平洋海底,台灣、香港也都受波及。
時間在2025,今年七月五日早上。
進入了今年,《我所看見的未來》越來越受大家關注。
我自己則一直思考從出版者的角度可以如何對待三年前出版的這本書。
今天晚上我把書重看了一遍。想到了一個方向,該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
 

2025年3月7日22:42

A 工作P 隨筆

今天忙到現在回家,打開收到的兩盒甜點。本來才說要再次不吃甜的,這下⋯⋯⋯還加上今晚是周五夜⋯⋯⋯

2025年3月6日22:22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L 人物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
我在2023年寫《臺灣的未來在海洋》的時候,訪問廖鴻基,談到到一百多年前,大翅鯨曾經以臺灣南部恒春半島為棲息地,但可惜在遭到大量捕殺之後,就遷移到菲律賓,不回來了。
不過,表情一向平靜的廖鴻基略顯激動地說,近年來他們在花蓮外海發現了抹香鯨定期出現的蹤影,所以他們發起了一個連續三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如果連續三年都有明顯的證據可以顯示抹香鯨會定期出現在臺灣外海,那就可以正式宣布抹香鯨已經不畏懼接近臺灣,是我們的朋友了。
這件事將不只在海洋生態上有重大意義,並且也將成為全球賞鯨、愛鯨族群的話題,帶來商機,也會同時讓臺灣從另一個方向成為國際焦點。
我很感佩廖鴻基的意志與努力。
長期以來他從黑潮文教基金會、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等位置上上持續推動海洋生態保護、愛護鯨豚的活動,到前年就已經讓全臺灣有超過一千萬人觀賞過鯨豚。花蓮外海從捕殺鯨豚,進化到親近鯨豚和捕殺鯨豚的活動並陳,再進化到只剩下觀賞鯨豚的活動,一定對現在抹香鯨之願意再接近臺灣功莫大焉。
所以就說我們會連續三年出版「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2024年第一年出版《台灣π》,今年2025年出版《海洋台灣新地標》。
2.
2023年至2024年,這兩年計畫已進一步證實,每年三月到十月間,有抹香鯨群分批來到花蓮海域。
廖鴻基說:除了多筆水下聲音資料的收錄,也記錄到花蓮海域很可能是牠們的生產及育嬰場所,還記錄了牠們在我們海域集結休息的畫面。
「抹香鯨為國際上知名的大型鯨,若能證實牠們存在、牠們年年來訪,國際社會可能因為抹香鯨而看見台灣。我們也認為,台灣社會可能因為認知海洋裡的厝邊隔壁——抹香鯨,而願意轉過頭來,甚至踏上甲板,看見、親近並珍視我們的海。」廖鴻基說。
3.
站在陽光露臉的船板上
迎著風
我放下所有一切
傾聽太平洋 海的聲音
在波浪起伏光影中,我看見
海上曾經的傳說
抹香鯨
請允許我向你揮手
就在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美麗裙襬,掀起一朵朵小浪花
我們是
踏足在同一片海的哺乳類,湛藍的
光折射我們相遇的擁抱
我將整座海儲藏在你背脊的波紋裡
深吸一口氣,你所吐出的光譜
都是我曾夢見的潮汐
我知道
你習慣舉尾
也習慣用濕潤的筆在海上行著泡沫的詩句
——<舉尾>.謝祥昇
4.
「遠處海面上接二連三的噴氣再次振奮了船上的士氣,這次不是一隻、是一群,牠把牠的朋友一起帶上來見我們了!
「牠們靜靜地漂浮在海面上,散發出一種帝王之姿的霸氣,比船還大的身軀平穩而緩慢 地移動,不用像飛旋海豚瘋狂華麗地轉體,就能吸引大家的目光,灰黑色的背鰭在海水和陽 光下閃閃發亮,伴隨著一陣陣的噴氣聲,斜四十五度的氣柱形成了短暫的彩虹。
「近距離觀察,牠們皮膚上斑駁印記代表著經歷無數冒險的勇敢,身上黏貼著的鮣魚, 好像也訴說著牠們的從容大度。這一切是這麼地真實卻又不真實。
時間好像靜止了一樣不知道過了多久,帶頭的抹香鯨開始拱背下潛,尾鰭向上舉起, 然後開始慢慢沒入水中,在海面上留下一圈水花,緊接著一隻、兩隻、三隻都依序下潛。」
——<每次的舉尾都是在說再見>.鄭欣宜
5.
《海洋台灣新地標》是廖鴻基和參加台灣π計劃的許多人共同寫的一本書。
有人用詩。有人用空拍攝影。
有人書寫記錄。有人抒發感想。
對象則都是他們在追蹤的抹香鯨。
廖鴻基說,二〇二五年是「π計畫」的最後一年,但不會是最後一年。
「海洋生物的海上調查資料,特別是抹香鯨這種神祕的大洋深海型大朋友,累積個二、三十年資料是基本功。往後無論有沒有得到計畫經費的支持,我們的計畫航班將持續出海收集及累積資料。」
他也說,「台灣社會與海的不合理關係,需要更多的溝通管道,無論是研究論文或藝文作品,相信都將成為海洋台灣與大海間架起的一座座橋樑。」
謝謝廖鴻基,和「π計畫」的朋友。
也請大家共同關心海洋台灣新地標。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
 

 

抹香鯨尾鰭。 攝影 / 游原煥

 

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海洋台灣新地標作者們在夢想沙龍演講後和大家合影。

 

左起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理事長 廖鴻基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總幹事 藍振峰
多羅滿賞鯨總經理 呂世明
水下聲學訊號處理專家 溫在昇

2025年3月5日23:58

A 工作B 閱讀C 出版
1.
情緒,有兩種。
如果有一隻巨大的熊突然從樹木後方跳出來,在那一瞬間你感受到的情緒,就是恐懼。
如果你行走在森林裡,一邊走著,一邊在想著:「那個是熊的腳印吧?這座森林裡有熊?如果熊突然跑出來該怎麼辦?我要裝死嗎?還是要爬上樹?」那你所感受到的情緒,就是焦慮。
2.
焦慮,按外界和內在分,有兩種。
如果新進一家公司,在陌生的環境裡拿自己還不熟悉的工作做簡報,怕自己做不好。這是對應外界真有威脅而存在的的「現實性焦慮」。
如果除了擔心自己做不好簡報之外,還開始擔心這次做不好簡報會被罵,同事會瞧不起自己,自己可能在這家公司混不下去,這是在內心加油添醋地想出其他自己嚇自己的事情,那就是「神經性焦慮」。
3.
焦慮,按不確定的性質分,又有兩種。
如果你不確定某件事會不會發生,譬如考試有沒有及格,這是「概率不確定性」所產生的焦慮。
如果確定某件事情會發生,但不確定何時發生,譬如你知道這次考試不及格會被爸爸罵,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要罵你,那這是「時間不確定性」所產生的焦慮。
4.
我把這四種焦慮畫成一張圖。
人不可能完全沒有焦慮,但焦慮可怕的就是會不知不覺地沒有邊界地擴大。
從這個圖就可以看出:本來只存在一個象限裡的焦慮,我們很容易就擴大成四個象限裡的焦慮。
所謂「面對現實」、「把握當下」這些話,都是在提醒我們只要面對四個象限裡的哪一種焦慮來處理就好,而不是一直把一個象限裡的焦慮擴大成四個象限的焦慮。
5.
晚上讀《上班路上心理學:養成堅韌靈活心態的33種心理學工具》,其中有一章談為什麼每個星期都覺得星期一很可怕,裡面談焦慮談得很有意思,我就做了筆記,畫了一張圖。和大家分享。
《上班路上心理學:養成堅韌靈活心態的33種心理學工具》還談的題目有:
我為什麼一去公司就很辛苦?
如果每天見面的人每天都很討厭?
我只是一個齒輪嗎?
如果和同事關係變好,會顯得很不專業嗎?
如何應對反覆無常的上司?
如何成為擅長拒絕的人?
這是一本上班族自救心理處方箋,讓上班這條路,不再是辭職的黃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