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K 健康/醫療/社會

2022 年 12 月 22 日,22:47

B 閱讀C 出版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
中國陝西省最北部,有一個府谷縣。前天12月20日,府谷縣公布當天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是2,849人。
同一天,中國的國健委公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總共新增確診病例3,101例。
府谷縣人口26萬人,佔全中國人口14億人的萬分之二,染疫確診人數卻佔了全中國百分之九十二。
除了府谷縣之外,全中國只有252人「陽了」。
但這和網上看到北京、上海大批大批的人哀號自己或親友染疫,又各地瘋搶各種藥品的情況很不搭。
同一天,國健委公布全中國「無死亡病例」,但這和外媒、網上看到各地殯儀館、火葬場突然比過去平日暴增好幾倍的火化件數相比,也是很不搭。
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都在擔心中國不透明的染疫及死亡人數會造成新的危機。
一旦短時間內中國有幾億人染疫,會給病毒形成變種的機會,再造成新的傳播。
世界其他地方都在解封,準備迎接新的未來的此刻,大家又要因為中國不知會演變出什麼新的病毒而屏息。
2.
也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出版了記錄2020至2022這三年發生在臺灣的事:《記疫》。
2020年9月,清大的林文源教授來找我,談到他參與國科會一個計劃,負責做了一個「記疫」網站,一直在搜集臺灣社會各方面在應對這場疫病的思考和行動。接著他希望再邀請專家學者來參與討論,再出版一本書。
當時世界許多地方雖然都在疫情的煎熬之中,但是臺灣防疫有可觀的成果,社會也處於相對比較自在的狀態,所以許多人都已經開始用一種接近「總結」的語氣在歸納疫情,甚至也很快就有書出版。
但是林文源教授和他的工作團隊一直持續進行資料的收集、研討的進行。不久,我們就進入了2021年5月的疫情破洞風暴,接著開始新的階段。
所以這本書的出版時機,一再延後。
出版的範圍也一再擴大。不只在準備演講和書,除了網站還有Podcast,並且林文源教授從國科會又找到支持,請CNEX 製作了一部共三集的紀錄片《記疫臺灣》。
整個計劃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
這樣,一直到2022年的12月,隨著台灣社會全面解封,進行了三年的這個計劃也終於確定可以告一段落,《記疫》也出版了。
3.
《記疫》的副標題是「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綜論臺灣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
整本書分八個主題:「經濟與科技新常態」、「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防疫第一線新日常」、「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每個主題分「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三個單元,從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參與作者中集結了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
4.
人類只要還存在,還在前進,就不可能不受疫病的衝擊。對於這種衝擊,有些人看作是攻擊,所以要以消滅病毒為目標;有些人則看作是提醒,由病毒來提醒人類一些該注意的事、該調整的作為、該改變的面對世界的心態。我屬於後者。
但不論是把病毒帶來的衝擊看作是攻擊還是提醒,有一件事應該是共同的。那就是要記住教訓。只有在我們記住教訓之後,才可能在未來再度遭受打擊或提醒時,能以比較小的代價再往前邁進。
從這個角度看,「記疫」這個書名很有力。而林文源教授為這本書寫的序,題目是:<「記疫」有三種練習>:
*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這也把這本書的核心要點都說明了。
如果大家都能「記疫」,那即使我們面對接下來還會繼續變異的病毒,仍然會因為做好這些練習而比較有應變的底氣,不致於自陷危局。
慶幸我們在臺灣可以「記疫」。
中國的國健委公布,12月20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總共新增確診病例3,101例。無死亡病例。 這和網上看到北京、上海大批大批的人哀號自己或親友染疫,又各地瘋搶各種藥品的情況; 以及外媒、網上看到各地殯儀館、火葬場突然比過去平日暴增好幾倍的火化件數相比,都很不搭。

 

 

12月20日,中國陝西省最北部的府谷縣當天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是2,849人。 府谷縣人口26萬人,佔全中國人口14億人的萬分之二,染疫確診人數卻佔了全中國3,101人的百分之九十二。 除了府谷縣之外,全中國只有252人「陽了」。

 

 

 

記疫」這個書名很有力。而林文源教授為這本書寫的序,題目是:<「記疫」有三種練習>: *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這也把這本書的核心要點都說明了。 如果大家都能「記疫」,那即使我們面對接下來還會繼續變異的病毒,仍然會因為做好這些練習而比較有應變的底氣,不致於自陷危局。 慶幸我們在臺灣可以「記疫」。

 

 

2022 年 12 月 17 日,21:13

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今天下午參加活動,聽一位紀錄片公司董事長說他北京公司十名員工全數感染,和他們來往一家公司一百名員工百分之八十感染。
晚上打電話給兩名北京朋友,他們兩家所有的人也全都感染。都是發生在近一星期的事。而他們預期北京的真正高峰在未來兩天,接著會往上海等其他地方蔓延。
「現在比封控的時候還嚴重,街上根本看不到人,北京成了空城了。」朋友說。
再查一下最近國際媒體的報導,紐約時報說北京感染病例激增,「不是封城,勝似封城」; BBC駐北京記者說,一周感染人數破千萬。
這個情況下看國民黨立委在說「台灣疫情比中國嚴重」,實在令人好奇他們的認知系統為什麼如此奇特。

2022 年 12 月 3 日,23:52

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123,想到什麼日?
自由日。
但那是1-23,1月23的事。
那12-3,12月3日呢?
我在今天即將過完之前,才突然知道原來是「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再查一下,原來這是聯合國從1992年開始推動的節日。起初叫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但是到 2007年改名為 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台灣目前還是譯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其實對應的是之前的舊名稱,如果要對應新名稱,則譯為「國際有身心障礙情況者日」比較恰當。
聯合國要把這一天從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改名為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是對身心障礙者有更進一步的尊重。也就是不直接說你是有身心障礙的人,而是有身心障礙情況的人。
而設這一天的目的,則是希望社會讓有身心障礙情況的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能充分享有尊嚴、權利與福利。
2017年,西班牙人Eros Recio 首先設計了Disability Pride flag(身心障礙尊嚴旗),金、銀、銅三色,代表了身體、心智、感官三種障礙。
2021年,身心障礙尊嚴旗改為暗彩色斜對角線的設計。視覺上更容易辨識及有包容的意思。
最近接連一些事情,讓我意識到該更關注有身心障礙情況的人在台灣的課題,今天就先以這一篇來記住123代表的另一個節日
2017年,西班牙人Eros Recio 首先設計了Disability Pride flag(身心障礙尊嚴旗),金、銀、銅三色,代表了身體、心智、感官三種障礙。 主文:https://bit.ly/3H7CqNT

 

 

2021年,身心障礙尊嚴旗改為暗彩色斜對角線的設計。視覺上更容易辨識及有包容的意思。 主文:https://bit.ly/3H7CqNT

 

 

聯合國從1992年開始推動的節日。起初叫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但是到 2007年改名為 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台灣目前還是譯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其實對應的是之前的舊名稱,如果要對應新名稱,則譯為「國際有身心障礙課題者日」比較恰當。
 聯合國要把這一天從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改名為International Day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是對身心障礙者有更進一步的尊重。也就是不直接說你是有身心障礙的人,而是有身心障礙課題的人。 而設這一天的目的,則是希望社會讓有身心障礙課題的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上,能充分享有尊嚴、權利與福利。 主文:https://bit.ly/3H7CqNT

 

 

2022 年 11 月 30 日,21:43

K 健康/醫療/社會N 談論過的新聞與文章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看到一篇報導,有一位媒體人說他選前專訪侯友宜,有一題要問恩恩案,但侯友宜希望跳過這一題,因為他不談恩恩案不是因為害怕,「而是若把每個環節、恩恩爸和新北市政府的說法、時間軸攤開來看,反而會追究父母責任,他覺得太殘忍。」
侯友宜這麼說,模糊焦點。
其一,事關新北市民知的權利。這麼重大的施政爭議,必須澄清行政程序是否有問題。如果只以侯市長個人心底一個理由就不公布細節和真相,那不是溫暖,而是黑箱。
其二,公布細節和真相,如果責任真是在恩恩父母身上,那可以讓其他人知道如果日後有類似情況,自己如何避免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其三,如果責任真是在恩恩父母身上,可以還新北市府、消防局、衛生局工作人員清白,他們不必一直背負罵名;並且恩恩爸爸說,「我們沒有你想的那麼軟弱」,侯友宜說能同理喪子的悲痛,那就更應能理解他要真相的決心和想法。
選前侯友宜市長不論有什麼理由而避談,選後他已經大勝這麼多票,應該有充分的信心不再迴避。
陽光與真相之下,才有溫暖。
Robert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