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玻璃心和感光紙的作用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玻璃心和感光紙的作用】

今天下午《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新書發表會,我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很鈍感的,像我。另一種則是很敏感的,像吳曉樂。

她在書裡說自己是這樣的:

「對妳而言,人情寒暄底下的伏流,不知道為什麼,妳就是能聽見那些微弱的潺潺聲響。…..只要心思緩緩沉降,仔細凝睇眼前的光景,那些人與人之間的乖離與疏和,彷彿鳥,妳辨見了尋常人看不見的顏色。」

發表會上她說本來這種敏感讓她覺得自己是玻璃心,不知怎麼是好。但後來讀了一本書,發現作者的玻璃又要比她更細碎不知多少,於是才「第一次那樣鮮豔地察覺到,這世俗之上,有一些志業恰好專屬於那些,心如同感光紙的人。」

讀過曉樂之前著作的人,看我引用她這些句子,應該會體會到她這次寫得有什麼不同。

沒錯。這本書的文字,有著和前兩本不同的吸引力。

曉樂說她這本書和前兩本不同,有意寫得很偏。她說的「偏」是說非常自己,非常女性的角度。可是我從拿到書之後就放不下手。一方面是因為她寫得誠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文字的引動。

譬如,看她寫自己的敏感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可能妳的幅寬只比尋常人才多上一公分,但生命中眾多哀樂就跟著那一公分,如同爆滿的廣告傳單,隨著取遞而散落一地,不多看一眼都不行。」很渲染。

再看一段她怎麼寫自己月經的感受:

「曾有男人試著要我形容這份感受,我答,如同脊椎被從中抽了一節,有些臟器得不到足夠的支撐於是沉墜,壓迫起妳的下腹,身體全數的肌肉為了應付這位移而過度緊張,不時傳來惱人的痠刺感,最後連頭也無可厚非地泛疼了起來。」很精準。

下午新書發表會之前,我避雨去了一家飯店,讀曉樂的書。出來的時候飯店一位侍者幫我開門,看到我Scooter上放的書,問我這是誰寫的。

我說是很好看的一本書,看他還想問什麼,我就送他了。
祝那位先生讀得愉快,也希望大家讀曉樂的這本書各有享受。

後記:我剛才本來剪了一支這本書的「歌舞片」也貼在臉書上,但是因為沒注意到解析度不夠,所以很快又刪掉了。等重做之後再貼出來。

星期六,如果你偏偏不喜歡的話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星期六,如果你偏偏不喜歡的話】

「白馬帶著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 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金庸小說《白馬嘯西風》結尾李文秀的這句話,是吳曉樂新書書名的靈感來源。而英文書名 But It’s Really Not for Me 則從另一面呼應。

新書簡介裡這麼寫著:

「對於理想人生的歌頌,似乎只有一種曲風。…..你以為那是老調,老調卻在新時代不斷重彈。…..吳曉樂以細緻誠摯的眼光,由世紀之交女性的成長經歷、見聞感受出發,寫社會,寫家庭,也寫自己,藉二十一篇散文刻畫光亮後的暗影、暗中的微光,記下世界予我們的顛顛簸簸、坑坑疤疤,同時認認真真地提問:

「那些很好很好的,可不可以不要呢?能否准允我們唱起新曲,走不同的路?…..」

而推薦人楊隸亞說得很好:「吳曉樂的散文質地,像有人在暗桌下伸腳過來勾你。一勾就中。有些人勾到地老天荒腳抽筋也沒用,這是天分啊。」

六月一日,星期六,下午三點,在誠品信義店三樓 Forum,有《可是我偏偏不喜歡》的新書發表會,邀請每一個不想重彈人生單一曲風的人參加。

新書發表會詳細資訊請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305940682982064/

 

從文字到圖像的兩晚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昨天晚上在紀州庵和嘉義大學的 王清思教授對談杜威及他對今天的意義。王教授是研究杜威的專家,聽了受益很多。

她引用杜威在1894年一封信裡的話:「當你想到數以千計的學童在芝加哥的學校裡,年年這樣地被摧殘,就足夠讓你想要走出家門,好比加入拯救軍部隊一樣,在街上狂呼救人」。
看台灣今天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昨晚回家後,就再讀一遍《杜威的三十二堂課》。

今天晚上在 王大閎書軒 DH Café 聽 Croter Hung洪添賢 從《鱷魚的一天》和《大開眼界》談繪本中的生命色彩,他從漫畫與繪本之分,談到繪本裡文字與圖像的作用,準備得熱情又誠懇。我也因為他今天提到羅蘭巴特的一些觀點,勾起想多了解一下這個人的興趣。

很豐富的兩個晚上,感謝兩位講者,以及所有參與的聽眾和讀者。

 

星期六晚上 在王大閎書軒 DH Café。左邊這位是Croter。

 

星期五晚上在紀州庵。昨晚講完後忘了和聽眾合照。中間這位是王清思教授。右邊是會後一位讀者。

 

我必須好好保護自己的快樂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以前我總以為每天平安回家是理所當然,發生車禍是意外。所以一上車,就會設法在後座斜躺,享受一段休息。

後來看YouTube上一些車禍影片,看那些開在路上好好的車子不過「輕輕」擦撞一下就能爆發嚴重車禍,或者車子形同解體,才意識到一件事:每天能平安回家真不是理所當然,要注意車禍才是常態。連帶我現在上車就乖乖綁好安全帶,好好坐著。

看厭世姬的新書,也有類似感受。不要以為天下母親都是帶給孩子安全和歡樂,折磨孩子的母親是意外。其實,一個孩子能長大成人,還一直保持著信心和樂觀,真不是那麼必然的事。

在《厭世女兒》這本書裡,厭世姬寫她和母親的生活經驗,用一句不破梗的話來總結,就是「媽媽似乎有種本能以打擊我為榮」。

當媽媽的有這種「為榮」,自然會發生許多令人「驚心」加「動魄」的事。只是她用很輕鬆的文字,又加了圖—-但圖的發想根源是親子丼,母雞會煎雞蛋。

所以我今天說厭世姬實在很會寫,她媽媽說的絕不是事實。厭世姬不僅一派淡然地跟大家介紹了她一身傷口,也一衣帶水地說明了她怎麼從小粒那裡找到愛情的自在。

我在聽說她們要在今天同婚專法實施的第一天去登記結婚之後,建議要在這一天下午辦新書記者會,以便可以沾沾她們雙喜臨門的幸福。

厭世姬說她始終沒能對母親說出「我愛你」,而她說在臉書上問大家的經驗,回訊的人裡有三成到四成回答也說不出口,另外一到兩成人說「一言難盡」。

我能想到的,是厭世姬在書裡的一句話:所以她體悟到「我必須好好保護自己的快樂」。

這真是金句。

在5月24日最後兩個小時回到家,趕寫這篇貼文,再跟厭世姬說恭喜。

相關新聞:
女同志新人厭世姬、簡莉穎 今登記結婚吐真心話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831314

 

左起:盧建彰、吳叡人、厭世姬、小粒、我。

 

厭世姬和她的伴侶小粒–簡莉穎。

 

今天的主持人:顏訥(左)、李屏瑤(右)。

 

送花給厭世姬。

 

封面及內頁插圖裡,有親子丼的聯想。 《厭世女兒》 博客來 https://rebrand.ly/d54a4 誠 品 https://rebrand.ly/0dfc8 金石堂 https://rebrand.ly/t5d33n 讀 冊 https://rebrand.ly/z55okq 大 塊 https://rebrand.ly/1111CA243

 

混亂的時代聽一個冷靜而溫暖的聲音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他是胡適的老師。胡適著名的信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就是受他影響的。

他是五四期間「德先生」、「賽先生」觀念的化身。

他是中國近代門戶開放和西方接觸以來,曾經對中國影響最大知名度也最高的西方學者。

他就是杜威。

我先在2006年出版他寫的《民主與教育》,看他談教育談民主談兩者的關係,大開眼界。

杜威一百年前就能指出教育的這些盲點:「新型工業在興起,舊的工業也有革命性的劇變。因此,如果為了得到效率而受教育,效率的模式又定得太確切,結果就會落空。…….」

他也能在一百年前就指出民主的真正意義是這樣的:「一個社會若能妥善安排所有成員平等地參與全體的共同利益,並且在與其他群體互動中彈性地調整制度,就可以算是民主的。」

所以當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也是杜威抵華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出了四本書,其中三本都和杜威有關。

這個星期五,五月二十四日晚上七點半,在紀州庵,我和王清思教授對談杜威。

王教授是研究杜威的專家,五月四日也剛去芝加哥大學參加過紀念杜威抵華一百周年的活動。

我們希望能介紹杜威這個人,以及他的思想在百年後的價值,為什麼值得今天的人還注意。

我記得曾經看杜威說過:他一生沒有說過不經思索的話,顯然是個極為冷靜的人。但是看他的演講、寫的文章,談多麼理性的主題卻又能讓人體會到一種溫暖。

混亂的時代,我們聽聽這個百年前冷靜又溫暖的聲音說些什麼。

歡迎大家參加。

詳細演講資料請看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82668458884066/

相關閱讀:
分享五四和杜威的「原音」 http://bit.ly/2JxK4nP

(照片後排左起是胡適、蔣夢麟、陶行知、張作平,前排史量才、杜威夫人、杜威 來源:http://bit.ly/2X3Ng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