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6 :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文字版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6 :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文字版
教宗在《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裡,雖然也引用了許多聖經和基督信仰的解釋,但是他的胸襟十分開闊,譬如談到維吾爾人、羅興亞人、阿茲迪人遭受的苦難時,他說雖然他們信仰不同,但仍然是兄弟姐妹。
並且他觀察、分析許多當今政經、社會問題,都十分入世又邏輯嚴謹又清晰,所以我做這個系列專題的時候,直到今天這一集之前,為了方便一般大眾閱聽,所以我都並沒有特別強調教宗的論點和他基督信仰的關係。
今天第六集的主題是「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這個主題由書名而來,當然也是全書的核心。而導出這個核心論述的起點,不只是聖經,還有教宗方濟各對聖經的特有詮釋,所以我們在這一集就不但談這個主題,並且談教宗如何由他的基督信仰中導出這個結論。
因為他的論述十分精彩又令人感動。
1.
我們先來看,教宗鼓勵大家要勇敢地夢想些什麼。
簡單地說,教宗邀請大家成為「世界的共同創造者」。
他這麼說:有些人面對危機帶來的苦難,會聳一聳肩頭,說,「天主創世就是這麼回事,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但,教宗說,這種反應其實誤解了天主造物是一個靜態的結果,因為創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他說,「這個世界從過去到現在,都始終處於創造的進行式。」他也引用聖經裡的一句話說:「天主所造的萬物直到今時,都還為著誕生的痛楚在呻吟。」
因此,教宗認為,天主想要與人類一同催生出這個世界,「讓我們做他造物的夥伴,而這想望並不曾中斷。」
他認為人類有上帝的授權要去改變、去建立、去主掌創造的過程,「祂要我們積極地以萬物為材料,與萬物並肩去從事創造。」
也因此,教宗引出了他的主張,「我們是世界的主人翁─ 又或者容我口氣大一點─ 我們是世界的共同創造者。」
坦白說,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是很受震撼的。
即使我不是天主教徒,不是基督信仰者,但是我過去的所知裡,還是可以體會上帝身為至高無上的「造物者」,其創造世界之神聖地位。
現在,教宗不但指出上帝創造世界並沒有結束,人類需要以萬物為材料,與萬物並肩去創造,還強調「我們是世界的共同創造者」,把對人類的期許抬高到這種地位,真是一大突破。
因此,教宗很肯定地說,「當天主說要我們生養眾多,去主掌地面時,祂內心的潛台詞是:去創造屬於你們的未來吧。」
也因此,教宗又強調:在這場危機的洗禮中,我們可以超越自我也可以選擇墮落。我們可以被滑坡帶著倒退, 也可以選擇去創新。「眼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改變的機會,是要去創造出空間來容納我們所需要的嶄新事物。」
2.
我們所需要的嶄新事物是什麼?
教宗先講出來他自己所希望的:
「我們需要一種讓所有人都分享到創新的成果,讓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所需無虞,讓 土地權、居住權與勞動權不專屬於少數人的經濟體。
「我們需要一種能讓窮苦者、邊緣人,弱勢者都獲得接納,一種能與這些人對話,一種讓人能對會影響自身生活的決定有置喙空間的政治體系。
「我們需要放慢腳步,盤點過往,為如何共同在這顆地球上過得更好提出各種更好 的設計。」
不只是對於目標,對於如何實踐這個目標的過程,教宗也講出了他的期待。
他期待改變社會本身的運作方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認為必須想辦法來讓被棄於一旁的人動起來,讓他們成為嶄新未來的急先鋒。
我們需要動員一群人,一群知道我們需要彼此,且對旁人與對世界都懷抱著責任感的人。我們必須把這樣的人拉進共同的計畫中,讓最終的受益者不會僅僅是一小群統治者與決策階層。
也因此,他講出一段非常激勵人心的話:
「我們需要昭告天下,讓大家知道心懷善念、信仰與為了公益而努力,是需要集勇氣與毅力方能達成的鴻鵠之志。」
3.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宗給了每個人的建議:
「這是個夢想要大的時刻,是個我們要重新思考輕重緩急─ 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想要什麼、我們尋求什麼─ 然後在日常中去實踐夢顯的時刻。」
並且他鼓勵任何人都不要小看自己。
他說他相信世界史上最關鍵的轉捩點,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史書上隻字未提的一個個靈魂共同決定。
也不要因為過程的艱辛和緩慢而沮喪。
教宗說很多事情就像水滴在海綿上,寂靜而緩慢,但這些水滴會匯聚成河流,最終會出現基督信仰裡的「溢流」時刻。換用世俗的說法,也就是一些事情的推動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然會產生爆發性溢流的效果。
所以,讓我們勇敢夢想的目的,也就是實證一件事:「透過具體的行動去確保這世界上的尊嚴能獲得其應得的珍視與敬仰,並不是幻夢一場,而是通往美好未來的行進方向。 」
「讓我們勇敢夢想」十八集專題的前六集,就是整理、歸納教宗這本新書裡的重點,給我們的建議。
本來,下一集,第七集,是我們訪問台灣許多學者專家,請他們或是回應教宗的觀點,或是就教宗這本書提到的重點,檢視台灣的情況,並思考台灣的下一步怎麼走。
但這陣子因為訪問的學者很多,整理起來需要時間,因此決定把這個部份放到最後,第七集先開始訪問十一家獨立書店。因為獨立書店在我們出版業裡也可以說是處於邊緣位置。我希望經由對這些獨立書店經營者的訪談,可以看出台灣許多人如何在邊緣上勇敢夢想,實踐夢想,以及勇氣何來。

2021 年 7 月 22 日,21:00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勇敢夢想?每個人都可以勇敢的夢想?教宗在書裡給了我們答案。並且,教宗也和我們分享了他的夢想。
歡迎收看【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18 之 6 :為什麼要勇敢地夢想】
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關鍵時刻,缺少眾人的參與,即使這許多名字,從未被載入史冊。
雖然我們的行動可能像滴水般安靜,但滴水會匯聚成河流,「溢流」的時刻終會到來!
★【讓我們勇敢夢想—18 集專題介紹】
★【讓我們勇敢夢想—專題頻道】: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5 :別錯過的機會和行動】文字版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5 :別錯過的機會和行動】文字版
我們該怎麼走出迷宮?
最重要的,還是要認知到我們遭遇了危機,這是一個要走出去的時間點到了。
1.
教宗在書裡做了個很有意思的比喻。
他說,過平常日子,很像是去參加一個宴會、派對。
你彬杉有禮,你微笑,你客套。
你可以誰也不得罪地全身而退。
你一秒鐘也不必袒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時間久了,可能你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麼了。
但是碰上危機可不是。
你必須馬上看清自己的處境,
這下子你必須真正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要知道自己該如何抉擇,走哪一條路,為什麼做這個抉擇。
所以,你懷的是什麼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就一下子明明白白了。
教宗說,疫情席捲全球的風暴中,我們看到還是有人在見死不救,躲進自己的盔甲之中,或是趁機攫取自己的利益。但我們也看到疫情呼喚出許多人的勇氣和悲憫,對世界新的想像。
許多人儘管也有自己的恐懼和憂慮,但仍然願意伸出自己的援手去幫助別人,甚至有時會犧牲自己的生命,譬如那些勇敢的醫護人員。
所以,我們遭遇到危機的一個基本定律是:不論願不願意,危機都是一個我們必須跨過的門檻;不論我們如何面對,最後我們畢竟會跨過這個門檻。只是,到底是怎麼跨過去的,跨過去之後,自己成了個什麼樣的人。
遭遇危機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誠懇地回頭檢視自己的內心,清楚地認知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再也不可能隱瞞。這件事情的本身,也是一個讓事實由濁而變清的瞬間。
另一方面,遭遇危機,撤退是不可能的,墨守陳規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原先習慣的思考方式,生活、工作的重要優先順序都一定會受到震撼,不能不為之改變。
所以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接受自己在危機過後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我們可能會變得比過去更好; 也可能會變得更差。但不論如何,過了這個門檻就不可能還是過去原來的樣子。
所以,我們到底讓自己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
教宗用聖經裡的話,鼓勵大家通過火中的試煉。通過那個試煉,讓自己成為丁個更好的人。
他也期許每個人在這場疫病的風暴之後,都能出落成更好的人。
2.
如何走出迷宮?如何通過火中的試煉?整本書教宗寫了三個重點:去看見,去抉擇,去行動。
而行動的部份,教宗更言簡意賅地歸納了兩個重點:去中心化、超越。
他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我們在各個領域,各個事件,各個議題上,都太過自我中心。
沒有克制的經濟發展、狂熱消費,不顧地球生態的破壞,自己困守在自以為的真理壕溝裡,對遠方受難、受迫害的人的無動於中,對自己社會裡弱勢群體、移工的漠視和斯文有禮的沉默暴力,都是起因於自我中心。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所以只要自己能運作,就以為這個世界也可以運轉得好好的。
而COVID-19橫掃全球,不分遠近,不分東西,不分先進國家或落後國家,不分貧富,都一體受到震撼,這個病毒其實要提醒我們的,正是看清把自己當成世界中心的虛妄。「你的中心,不是世界的中心」。
也因此,教宗提醒我們要去中心化,要超越。
如何去中心化?如何邁出這一步?
教宗也有非常簡明又方便的建議。就是離開自己原有的中心,朝自己社會的邊緣去看,也走向社會的邊緣。
換句話說,去關心社會裡原先離自己最遠、最邊緣的人、事、物。
一來,邊緣本身就是和中心相對的。意識到有邊緣的存在,就是因為意識到自己是中心。所以,望向邊緣、走向邊緣,本身就是去中心化。
二來,邊緣本來就是和中心相連的。沒有邊緣被拋棄、破壞,中心卻會很好的這種事;邊緣健康了,中心自然就會健康了。
這裡,教宗說了段非常動人的話。
他說:他從來都相信「想要看到世界的真貌,就要前往人類存在的邊緣; 站在邊緣,才更能看清這個世界。」而他在擔任教宗一職的這七年當中,這個信念更進一步打入了他的內心。
緊接著,他說:「想要找到新的未來,你就必須要朝著邊境而去。天主在打算要重新創造生命時,祂也選擇了要前往邊緣─ 去到一個個罪惡與悲慘之地,一個個棄絕與苦難之地,還有一個個疾病與孤寂之地─ 因為這些地方也充滿了機會:罪越增多,神的恩典也更加豐富。」
這段話讓我非常感動。
就一個佛法信仰者而言,我完全由教宗的這段話,印證到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願心的力量。
過去,我雖然也為地藏菩薩這種悲願的力量感佩,但有時候也會好奇祂到底為什麼要如此堅持。而教宗的這段話,幫我充分滿足了我的好奇。
那,接下來,即使我們只是社會裡的一個小螺絲釘,可以如何行動呢?
這是下一集的主題。

2021 年 7 月 19 日,21:00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碰到熊熊燃燒的危機,難以跨過的門檻,我們該如何面對?
教宗在這本書裡,以自身為例,和我們分享超越自己的三個方法。
歡迎收看【讓我們勇敢夢想第 18 之 5 : 別錯過的機會和行動】
「想要找到新的未來,你就必須要朝著邊境而去。天主在打算要重新創造生命時,祂也選擇了要前往邊緣——去到一個個罪惡與悲慘之地,一個個棄絕與苦難之地,還有一個個疾病與孤寂之地……」
★【讓我們勇敢夢想—18 集專題介紹】:
★【讓我們勇敢夢想—專題頻道】: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4 :迷宮之人】文字版

B 閱讀C 出版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4 :迷宮之人】文字版
1.
佛教《法華經》裡,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富翁,看到自己家裡房子已經失火了,但是自己的孩子卻在其中玩得開心,奔走嬉鬧。他看到火都要把他們燒死了,孩子們卻還覺得火焰華麗。為了要把孩子引出這個火宅,所以他只好用羊拉的車載來一些珍奇好玩的東西,逗他們出來。
有的孩子出來了,有的還不肯,所以他又用大一點的鹿車拉更多的東西來引他們出來。
又有孩子出來了,但有的還是不肯,所以他又用更大的牛車拉來更多的寶貝引他們出來。
孩子,指的是我們一般世人。著火的房子,是我們日常的生活,雖然其中種種苦惱和問題,但我們卻日復一日,坐看問題惡化,甚至還自得其樂。而富翁和那些羊車、鹿車、牛車,指的就是佛陀和各種說法的經典,希望能引大家離苦得樂。
這就是有名的「火宅之人」的故事。世人生活在自己製造的痛苦和危險之中,卻渾不自覺。
2.
教宗在《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裡,沒有說「火宅之人」,但用了「迷宮中的人」的說法。他講的是同樣的意思。
像前幾集所說,就國家、社會的層次,陷入不知節制的經濟開發,造成種種生態問題、貧富不均問題,又因而造成民粹主義、基本教義派思想的興趣,形成到處都是壁壘分明,難以溝通的障礙。
教宗說這都是不下於造成COVID-19風暴的病毒,但我們渾然不覺。
並且,這些病毒還會再演化成就個人層次,對每個人另有影響的病毒。
相對於不知節制的經濟開發,就個人層次來說,就會出現不知節制的狂熱消費主義。
狂熱消費當然也就會引發拜金。拜金會再引發出人生勝利組、魯蛇組等等的區分。大家都以人生勝利組、成功組為目標,達不到的人就會被認為是能力不夠,沒什麼好說的。
所以教宗說,社會上會有一種「棄弱文化」。棄弱文化,就是把所謂失敗的人,弱勢的人,視為競爭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結果,所以不值一顧。也就是忽視,無動於中的忽視。
這些弱勢者離我們距離遠的話,我們當然會忽視。教宗提到像維吾爾族人、羅興亞人、阿茲迪人等等。
而這些弱勢者就算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會忽視。教宗提到許多社會對底層、弱勢族群的漠視。
在書裡,教宗提到他還在阿根廷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因為想親身體驗一個都市裡的底層群體如何生活,所以匿名隱身參加了他們的隊伍。而他形容,就像那些人是以都市裡的廚餘和垃圾維生,整個都市也把他們當廚餘和垃圾了。
尤其,他形容那些上層人士、菁英份子看待這些弱勢者的眼神,十分深刻。他說,那是一種冷峻卻又斯文有禮的眼神,而其中充滿著沉默的暴力。
然而,我們這樣漠視、忽視社會裡的弱勢群體,最終是會遭到反噬的。
教宗說,這次許多國家的疫情爆發的破口,都出現在移工的身上。
移工正是社會下層、底層弱勢群體的代表。
教宗說,任何人,為了求生而要離開自己原來生長、熟悉的環境,都經歷了一重傷害。
中間經過人蛇集團,或其他人的剝削,是第二重傷害。
再到了我們的社會,我們如果再不善待他們,就是第三重傷害。
而教宗說,這次疫情,讓許多人發現自己社會的運作,是如此之仰使移工,卻又如此之忽視、漠視移工,給他們造成種種傷害。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火宅的例子。明明我們是自己製造自己的種種問題,卻還安之若素。
也是迷宮中的人的例子,自己給自己製造了找不到出路的陷阱,卻還自以為享有一個安全而穩定的世界。
3.
所以教宗說,這次病毒來襲,是一次警鐘。和過去的病毒不同的是,這次它震動了全世界,讓全球各地都同時感受到震撼,其實也就是提醒我們過去以為某些事情發生在天邊,發生在世界和自己很遙遠,所以自己可以漠視、不當一回事,而這次不行了。
也因此,他說這是一次極為難得,讓事實終於可以由濁而轉清的時刻,我們終於應該可以認清自己置身於一個迷宮之中,而現在到了該走出迷宮的時候。
只不過,教宗也看到,還是有許多人以為這次的震撼是意外,等意外過去了,就趕快回到以前「常態」的日子;還有人把這次的變動,當成是一次意外的旅遊,旅遊結束了,就還是回到老家繼續過日子。
而教宗主張這是絕不要做的事。
過去的「常態」,是造成今天所有這些問題的禍源。我們不能回到禍源,而必須另找出路。
他說,等時間過去了,回顧起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說自己在那個難得的時刻卻什麼也沒做,又讓一切回到舊有的狀態。
那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下一集的主題。
(圖為Cartonero,阿根廷社會底層的弱勢者。教宗還在阿根廷的時候,曾經在一個夜晚匿名微服和他們一起活動了一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