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就是走路,及走路之外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就是走路,及走路之外】

天氣這麼好的星期天,出去走走路吧,或者,看看這本《就是走路》。

我本來不很想讀這本書。畢竟,走路離我很遙遠。年輕時候我還常拄著拐杖走路,中年後使用輪椅,就越來越少。

自己不走路,看這本書豈不是徒增遺憾。我想。

但是很意外地,讀了這本書的美好感受太多。所以唯一的麻煩是整本書重點書畫得不停。

首先,我還是想起走路的美好。即使拄拐杖走路,也有太多回憶勾起。

韓國冬天夜裡刺骨的寒風中,一個人走在街上的孤獨,以及孤獨中拐杖一次次落地的迴音。
夏天毒辣太陽下走得全身濕透,覺得永不可能達到目的地,再挪動一步都痛苦難當的情況,下一刻突然發現渾身湧出的汗水把自己裡裡外外都清洗潔淨,呼吸、流汗、拐杖揮動的節奏,三者的頻率和諧統一,於是覺得一步步可以走到地球的盡頭…..

這本書的作者是厄陵.卡格(Erling Kagge),挪威的探險家、作者、出版人,也是《聆聽寂靜》(寫他在極地行走與聆聽經驗)的作者。

《聆聽寂靜》的極地描述,對台灣一些讀者來說可能很遠。但《就是走路》則是台灣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的。

走路這件事,顯然對即使兩腿方便行走的人也成了一個課題。這本書是從他要回答孩子一個問題開始的:

「有家庭之前,我從沒想過走路為什麼重要。但孩子們想知道答 案:明明開車比較快,為什麼非走路不可?連大人都會問:從一個地方慢慢地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意義何在?」

他從各個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最喜歡其中一個引用了蒙田從伊索寓言得來的比喻。當奴隸的伊索提醒他忙碌的主人:「難道我們得邊跑步邊大便嗎?」

這句話固然對一面走路一面講手機的人有用,對所有每天急著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移動的人也有用。

他不只從自己多樣而豐富的走路經驗中描述實際走路的美好,也旁徵博引地從各方面切入有形、無形的「行走」。

走路和人生有關。
走多了,你就會知道:
「這是你的路,
唯有你
能走。而且
無法回頭。」(出自一位挪威詩人)

走路和文學有關。
書裡有一段寫,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後,不只知道了分辨善惡,還立刻「聽到主上帝在起了涼風的園中行走」。作者說,聖經裡這段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早一段有關走路的文學敘述」。

走路和料理自己有關。
我也跟他學了一招怎麼對治生氣的方法。

之前我一直覺得蘇格蘭人說的治感冒方法不錯。

拿一頂帽子掛在床尾,拿一瓶威士忌坐在床頭。一面喝一面看帽子。喝到一頂帽子變兩頂的時候,感冒就好了。

《就是走路》說了一個北極圈的人治生氣的方法。
火大的時候就走出家門。在雪地裡走得越遠越好。走到何時心情平靜了,就在那個地點插根木頭,做個標記。這樣也就記得自己惱怒的幅度和深度。

走路也和政治有關。

「一群人走在一起,就能掀起一場群眾運動。」

而且,作者說,「盗賊和菁英有一個共通點,兩者都躲躲藏藏。」
他說的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人物和民眾疏遠的問題。統治者從高處從遠處看,世界大同小異,只有和民眾一起走路,從他們的視角看世界,才知道其中的差異。

不知道沿途會遇到什麼,也是走路的一大魅力。
作者說。
他身體力行地說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包括他還去紐約下水道行走的經驗。

我閱讀這本書也有意料之外的驚喜。
因為書裡也談了走路和痛苦的關係,還引用了一個幸福公式。

「以為走路跟痛苦扯不上關係,是一種誤解。…….大自然把痛苦當作折磨我們的一種方式,但並不總是如此。痛苦也可能對人有益, 帶給人愉悅,只要它能保證在痛苦減弱之後,我們能認出幸福的感覺,尤其是痛苦不見的感覺。」

作者引用的幸福公式來自另一位挪威作家阿恩.奈斯。

幸福 W,也就是well-being,來自於一個算式的分母和分子的變化。

分母是 P ,也就是 pain(痛苦)。這又分兩種 。Pb ,是 bodily(身體的);Pm ,是 mental(心理的)。
分子,則是G ,也就是 glow(光輝/喜悅/熱力)。光輝的指數你想要加到多少都可以,還可以平方。
因此,不管分母的 Pb和 Pm加起來有多大,我們只要把 分子的G放大就好。(請看附圖)

今天世界各地疫情大爆發,大家不是苦於染病的身體痛苦Pb,就是折磨於驚恐慌亂 Pm。 我們需要放大自己對生命和未來所相信的 Glow——光輝、喜悅、熱力!

趁著陽光如此美好,出去走走吧(一定有人不多的地方可以選擇),也看看這本書吧。

 

 

 

 

2020 年 2 月 29 日,21:38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好久沒有做image3的MV了。這一支《遺失的靈魂》曲子是前幾天做好,video部份則是今天整理好。

我們每天都忘記東西:鑰匙、手機、錢包…..
但是,如果我們忘了的東西是靈魂呢?
如果,我們在忙碌的生活裡,把自己的靈魂遺忘在某個地方,連靈魂想來找我們都找不到呢?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和《沒有名字的老人》畫家康哲友,兩人一起講了一個詩如畫,畫如詩的故事。

1,251 次觀看
image3
2月29日下午8:35image3 二月新書:
《遺失的靈魂》(Zgubiona dusza)Book Trailer
我們每天都忘記東西:鑰匙、手機、錢包…..更多

 

三月,三本女人的書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三月,三本女人的書】

每到三月,一是會想到這是牡羊座的月份,二就是想到這是婦女節的月份。
今年三月,正好我們出了三本女人的書,所以就更有了先睹為快的理由。

1.
我先從《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讀的。
這是《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作者 Amy Morin的新書。

雖然作者是女性,但我還是先因為她為什麼要特別針對女人的「玻璃心」寫一本書而好奇的。

女人男人都是人,女人的「玻璃心」會有什麼不同?

「社會比較有兩種類型:向上比較和向下比較。……..眼巴巴看著所謂比你好命的人,會使你的心理愈來愈不健康……」

顯然,這是不分男女都有的玻璃心。但是,作者指出:

「雖然男性也會與他人比較,但是研究顯示,女性更常與他人比較外貌,且更傾向進行向 上比較,因而打擊到她們的身體意象。……..

「所以男性看到其他男性肌肉發達或身材理想的圖片時,更容易受到激勵。他可能會詳加 考慮健身或調整飲食,讓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變得像照片中的人一樣。女性看到其他具有魅力 的女性圖片時,通常會產生自卑感,因為自認絕不可能達成類似的目標。

「另外,這項研究也明確指出一點:女性愈常進行比較,就對自己的身材愈沒信心;而她們愈是自卑,就愈會與他人比較。這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最令人吃驚的是,女性這種惡性循環和社群媒體的糾結:

「社群媒體可能扭曲你對其他人的看法。有一項二○一二年的研究發現,人們花愈多時間瀏覽 Facebook,就愈可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優秀、更快樂。

「Facebook 上每天都有一千萬張新上傳的照片。二○一五年的研究顯示,女性只要瀏覽Facebook 十分鐘,情緒和身體意象通常就會變低落。瀏覽社群媒體上的影像與對自己身體的 不滿程度有關,因為研究對象會與其中人物的臉孔、頭髮和皮膚進行比較。 」

總之,雖然也是在談如何去除「玻璃心」,但是這本書所聚焦的,就是女人如何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

相信這本書不只是為女性寫的,也是為想要了解女性的男性而寫的。

2.
《瀕窮女子》,則是日本作家飯島裕子寫的。

社會財富兩極化,「貧窮」的定義重新改寫,更多過去的中產階級陷入「瀕窮」階級,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現象。

但《瀕窮女子》卻是特別指出許多女性在這種社會趨勢下更惡劣的處境,還有何以致之的根由。訪問、分析的雖然是日本的情況,當然可以清楚地用來對照台灣。

作者最主要想指出的,是今天女性的貧窮狀況是很難以掌握的,也是很難以說明的。

而她分析的起點,就是從日本僱佣關係的改變,越來越多工作是「外包」、「外派」,因而「將來身為一家之主必須養家的男性沒有正常的工作— 這件事對日本人造成難以估計的衝擊,最後被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女性面臨同樣的問題卻沒有受到重視。

這本書有六章,討論到勞動世界的實況、女性結婚生子的因素,以及女性世界本身的分裂等,但是我自己讀來覺得印象最深,衝擊最大的,還是女性和家人的關係。

有兩章的章名就力量很大:「名為家人的危險安全網」、「潛藏在家事料理中的黑暗」。

作者提到的「關係上的貧窮」,更是警鐘。她訪問過一個年輕女孩子這麼說:

「雖然家裡沒有經濟問題,但父母關係惡劣到極點,以前一直覺得家裡沒有我的容身之處。雖然一般都說: 『所謂貧窮,不就是沒錢嗎?』但我認為,我們陷入的是『關係上的貧窮』。」

也因此,作者這麼歸納:

「遭信賴的大人背叛,無論家或學校都無法容身的女孩懷抱著孤獨,在街頭徬徨。『溫柔』男子趁隙進入她們的內心。這些女孩一開始追求的是穩定的關係,在知道彼此關係原來是以金錢或性為目的後傷得更重,出現自殘行為,患了心病。

「若是物質上的貧窮可以馬上用金錢或物品填補,但沒有能安心的容身之所,無法擁有能 夠信任的關係— 『關係上的貧窮』根深柢固,無法輕易敉平。頭髮指甲修剪乾淨、打扮華 麗妝容的女子容易讓人認為和『貧窮』沒關係,然而,正因為她們的貧窮難以外顯,更增加遭遇危險的機率,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

女性(尤其亞洲女性)面對這麼多難以言說的問題,這本書幫我們來面對,雖然讀來很沉重,幸好書末有一章談「追求一線曙光」。

3.
第三本,我讀了《卸殼》。
《卸殼》不像前兩本是綜觀分析社會現象,而是微觀談人。是台灣作者寫的,寫她的母親,並且那位母親在去世前,也做過外派公司的清潔人員。

但,這位清潔人員又有自己多樣面貌的人生。

「家族中的長女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奉獻青春,叛逆結婚後又旋即離婚, 有自己的事業卻替前夫還起賭債,然後為了親人作保而背上巨額貸款。中年失去房子與工作後,做起各種工作維生,作為洗碗工或是清潔人員,她根深蒂固的優雅仍未逝去。」

而作者寫到這一段時,最令人震動:

「整理她的相簿,發現她依舊保存著年輕時的照片,以及一張剪過的、她穿著白紗的泛黃相片,畫面中沒有新郎、沒有其他人, 只有一名新娘。」

然而這本書寫的並不只是一個「水人無水命」的女人。

在《壹周刊》人物組當過記者的江佩津,在前言裡這麼寫:

「二○一二年的五月,我正在聲援死刑犯鄭性澤的記者會中,電話響起,我躲到廁所去,接起電話,電話那一頭的人是警察,他告訴我,我十年來未曾見過的父親剛剛過世了,因為一場工安意外。

「二○一九年,一月初始,推開家門,我找到了母親,她躺在地板上,周邊散布著她的診斷證明書、藥物。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煙燻味,我碰觸她,冰冷而僵硬。我知道,她已經離開了。

「從那一刻起,我是一個人了。

「四十八歲、五十五歲,父親與母親的生命就停在這樣的歲數, 而我的年紀從二字頭來到三字頭。
大學畢業後,我換過幾份工作,最後以寫字維生,透過一只錄音筆竊取他人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並不知道怎麼跟人介紹自己的記者工作,總半開玩笑地說:都寫些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因為名人與成功總 是那樣遙遠,但只有失敗與悲傷,是我們彼此共有,也終會遭逢。 這些受訪者的故事尚未走遠,而這一次,輪到我寫自己了,由我來寫出自己的坦白講。 」

所以《卸殼》的副書名是「給母親的道歉信」。

但,又不止於此。

就是一個女人一面卸下她所有的殼,一面和你講述每一片、每一塊殼的故事。

她卸得那麼仔細,說的聲音那麼安靜又清楚,適合在三月的陽光下讀,也適合在任何一晚的燈下讀。

—————–

【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
大 塊 ✦ http://bit.ly/37EWyBO

【瀕窮女子——正在家庭、職場、社會窮忙的女性】
大 塊 ✦ http://bit.ly/3bGggjY

【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
大 塊 ✦ http://bit.ly/2HFyGDl

 

 

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

《2001:太空漫遊》裡,亞瑟・克拉克描繪的人類進化史,是從使用一根獸骨而開始。

在《如同此石》裡,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則從一塊石頭說起人類的進化史也是戰爭史。他透過一顆石頭,描繪出人類的各種爭戰,以及因而發展出的各種工具和歷史。

桑納繼《皮諾丘前傳》、《白鯨記》之後,這次的新作《如同此石》是一本160頁的巨著。他以史詩的宏圖,磅礴的筆觸,接近動畫的精細分鏡,畫出了他對人類文命的沉思。

他這麼解釋過自己創作這本書的過程:

「我心已覺察應跟隨我手的知性來刻畫陳述人類的戰爭史。⋯⋯手的思維方向不同於心智,其本性更為果敢、恣意,其運作不受概念制約而有其靈視,他們不停地開啟、抹除、再重新啟動一幕幕的畫面。宛若沒有任何預先計畫地運作著。就如我繪畫的動作、姿態擘劃著每幅畫面的命運,而那顆內在持其不變本性的石頭,則標示著人類的未來。」

2月23日,星期天下午3點,我們邀請藍劍虹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來主講一場「如何直面此一黑暗昭炯之石?」,是對巨石的呼應,也是對桑納的呼應,歡迎參加。

日期|2月23日(日)15:00-16:30
地點|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入場方式|免費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20200223

圖片版權:Alessandro Sanna《COME QUESTA PIETRA: il libro di tutte le guerre》

 

有沒有忘了什麼

C 出版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有沒有忘了什麼】

出門,在家,有沒有忘了什麼?
是鑰匙、手機、口罩?還是在煮的咖啡、該回的信?

會不會,是你的靈魂?

去年剛出爐的波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和《沒有名字的老人》繪者康哲友
(Joanna Concejo)合作的跨界繪本。

是一首詩、一段哲學沉思,也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今天,2月22日晚上7:00,謝佩霓來講她看到的這本書的世界。(請注意,今天是7:00 而不是 7:30 )
歡迎大家。

時間:2020 年 2 月 22 日(六) 19:00-21: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非常圖像空間
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go/dusza

REXH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