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F 文化相關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後疫情時代的展望」計劃的「記疫之社會對話系列」,在12月12日星期六舉辦第五場了。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兩位主講人是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和政大徐美苓教授。我擔任主持人。
黃俊儒教授談的焦點是『進入「數位說故事」的知識傳播年代』。
疫情造成數位溝通環境的成熟與躍進,除了數位通訊、線上會議、線上課程大增之外,另一種新的「數位說故事」形式很可能大大地改換了新一波知識及文化傳播的面貌。Netflix, 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都呈現爆量的成長趨勢,podcast也順勢崛起。這些平台把「數位說故事」的媒介、製作環境,及受眾接受方式的數位化推波助瀾,達到新的高峰。
所以黃俊儒教授認為:『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更為複雜、更富含知識、更能體現文化感受的故事架構是免不了的進路…..而文化傳播及知識傳播之間的界線也會越來越模糊,「透過故事學習」可能會是更加明顯與普及的態勢。這樣的發展不僅可能影響「校園內」的學習(例如作為教材),對於「校園外」的學習衝擊會更大(例如binge watching的現象)。所以在後疫情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更多挖掘與講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不僅對於文化的深耕有幫助,對於知識的創新與學習也會有同樣的助益。』
徐美苓教授談的焦點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挑戰與展望』。她也關注數位平台在這次疫情的作用,除了Netflix、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的「COVID效應」之外,還有各種「開放博物館」、「開放圖書館」的藝術與高雅文化共享。
但是徐美苓教授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當閱聽眾需要的內容、獲得的管道、累積與生產的方式醞釀著變化,我們接收到的觀點與內容不再一致;即使同一議題,也因選擇載具差異,導致觀點差異越來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效應。過去由專家壟斷的知識一旦解放,民眾雖拿回詮釋權,知識的定義也不再定於一宗,但不免眾聲喧嘩,再現巴別塔。…….但是事實的查核永遠趕不上虛假或惡意訊息的製造與病毒式地擴散,此時更重要的角色是導航(navigation),即導引大眾如何更有智慧地搜尋與運用(或不運用)訊息,提升與賦權自身資訊獲得的判別素養。換言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查核次數與機構,而是大腦的啟動。』
他們兩位的講綱,可以到這裡看:https://bit.ly/37QpvwK
歡迎大家來聽他們兩位精彩的交流,也希望能在現場與大家共同討論他們所提出的觀點。
時間:12/12(六),下午2-4點 (下午1點30分開始報到)
地點:左轉有書X 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主講: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徐美苓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主持:郝明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