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裡,也有學,還有虔誠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有物裡,也有學,還有虔誠】
1.
看著書的目錄,我在想,如果我來寫的話,首選會是什麼物呢?
會是浴缸吧。
人和自己最親密的地方,不是床,在床上可能還會穿睡衣。
在浴缸裡,我們才是最赤裸的。
也是泡在浴缸裡,才可能享受比較難得的放鬆狀態。
這放鬆的狀態適合讀書、聽音樂、思索,或其他,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
對我來說還有一點重要的作用,就是運動。
因為小兒痲痺患者下肢氣血循環不好,泡熱水澡尤其可以彌補。
所以出外旅行,我找飯店首要都是先查房間裡有沒有浴缸。
因為飯店設計的無障礙房間,絕大多數都是只想到身障者坐輪椅進出浴室要方便,所以只保留淋浴設備,卻沒想到身障者也可能有泡澡的需要。
去國外,偶爾會看到有飯店顧慮到這一點,還可以訂得到;
在台灣,從南到北,還沒看過有飯店方便輪椅進出的浴室同時也備有浴缸的。
(如果有人知道台灣哪家飯店的無障礙房間有浴缸,也請告訴我。)
2.
《物裡學》,是李明璁重新增訂改版他代表性的作品。
聽說有人不小心把「裡」錯看為「理」,誤以為社會學家怎麼改行寫起自然科學。
所以這次他從書的裝幀設計上,就開始突出這本書在談的是談物件的裡外之學。
物件分了九類二十八篇: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
李明璁寫這本書的風格,有「物裡」的地方,譬如他寫「浴缸」的這一段:
「浴缸仿若擁有一種催眠的意象,要把人深深地吸進去,轉往一個無以名狀的彼方。對身心俱疲的人來說,只是淋浴的豪快乾脆,坦白說沒有太多吸引力。只有泡澡,宛如幽暗夢境的媒介,魅惑著人,安靜地往下沈。我猜想,任何一個偶有陰鬱的朋友,都曾有過類似感受吧?
「的確,泡澡不等同於洗澡。洗澡只是功能性的身體洗淨行為,相對的,泡澡對身心體驗而言,更為多義。說它是一種過渡性的日常小儀式也不為過。於是,浴缸就不僅讓人陷入,也可能同時抬起了無力的人們。」
也有「學」的地方,譬如他寫「自拍照Selfie」的這一段:
「若想進一步回顧人類自拍的歷史,其實更早可溯及照相機發明的十九世紀中期。當時巴黎街頭已有攝影師架起笨重相機,來來回回調整後,慎重對著自己拍下照片。就像當時畫家不再只是描繪神聖的上帝形象,反倒開始提筆描繪自身真切的肖像。這是文明現代化進程中,個人主義嘗試高舉旗幟的革命性時刻。
「自拍於是展現了它激進的意義原型,似乎是頗為正面。關乎一個現代人,渴望從僵固的既定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自我實現的進化慾望。」
3.
有些裝幀特別的書,我就不捨得拿到浴缸裡去讀。《物裡學》也是。
對於物件,我稱不上是斷捨離主義者。但也是除了書、音樂、電影、電腦之外,很少買什麼其他東西。
不過看了李明璁的書,讓我想起曾經擁有一些物件的美好回憶,也就泡在浴缸裡上網買了一堆東西。
果然買東西還是很讓人快樂的。
喜歡購物嗎?看看是否要研究一下「物理學」,擁有一本《物理學》。
李明璁說,這是「我是懷著如此虔誠之『禮物』心意,讓它誕生的。」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