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3 月 4 日,23:31

B 閱讀C 出版F 文化相關L 人物P 隨筆
【2024台北國際書展回顧之二:作者的啟發】
每年書展,不論是聽別人演講,或者自己在活動中和他人對談,都會得到一些激勵和啟發。
今年也很多。先講和Michelle Kuo 郭怡慧那一場。
1.
Michelle在美國出生、長大,但她的父母都是台灣人。而她哈佛大學畢業後,正當父母望女成鳳之際,她卻選擇去了密西西比河一個窮鄉僻壤之地,去當一群別人眼裡不良學生的老師。
她在那裡教了兩年書,架不住父母的要求,甚至她父親說「都白養你了」,於是重新回哈佛去讀法學院。但又過兩年後,因為得知當年一名學生殺人入獄,她就重新回去監獄陪他讀了七個月的書。這段經過她寫了一本書《陪你讀下去》。
我雖然從出版她的書已經認識她多年,也知道她這段人生過程的動人之處,但是這次書展當她一場座談的對談人,還是受益良多。
首先,我聽她講當年去當老師的時候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教室裡設圖書館。我問她為什麼。
「選擇書籍,就是在選擇人生,選擇生命。」Michelle回答。

2.

座談快結束時,我問了Michelle另一個問題:那在這個數位閱聽和手機佔據大家這麼多時間的這個時代,閱讀(紙書)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麼?
Michelle回答:在臉書、社群媒體上讀、寫的內容,大多是在炫耀自己的什麼,交友廣闊、事業有成等等。但是對她來說,閱讀是個需要「誠實的藝術」。在網飛上看電影等等,都是被動地接受別人推送來的內容,但閱讀卻是個需要自己全身全意、孤獨地投入,主動的探索。也因此,你必須誠實,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和書本互動。
所以Michelle說她最希望的是,所有的學校都不要有考試這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教學生如何閱讀,找到他們愛讀的書。
我聽到她這麼說的重點,完全是和她說「選擇書籍,就是在選擇人生,選擇生命」相呼應的。
而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困境,正是考試教育一直把閱讀變成推送考試內容給學生的工具。學生既然不停地接受學校推送來的考試內容,那他們當然就更樂得接受社群媒體和短影音經由演算法來推送的內容。
所以,與其感嘆紙本書籍無法面對社媒及短影音推送的內容,我們更該注意是如何及早讓孩子、該年輕學生體會、認知到選擇書籍來閱讀是練習人生選擇的起點,以及途徑。
這也是今年我看到那麼多學校的老師願意帶學生來書展,許多孩子向父母要求要自己選擇書籍的時候,會那麼興奮的原因。
3.
Michelle說,她當年大學畢業會去密西西比的窮鄉僻壤,以及她回哈佛進修,以及她寫這本書,其實都在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她到底可以為別人做些什麼?
而這個問題顯然在她今天已經四十多歲,已經從當年沒有交過男朋友到今天已經是孩子的母親,在她從美國到歐洲再回到台灣來定居三年之後,仍然縈繞在她心頭。
她回到台北這段時間也一再參與了許多NGO組織的活動,包括平反寃獄行動。
我也問她為什麼。
Michelle說也沒什麼,因為幫助別人,別人好了之後,你自然也就好,所以這是很Selfish( 為自己打算的)。
大概也因此,我那天突然覺得知道為什麼 Michelle說話那麼吸引人了。
她的英文很好。《陪你讀下去》到今天在亞瑪遜上都是編輯選書。
她說話口齒清晰。
但這些都解釋不了我每次聽她說話都覺得有一種和其他說英文的人不同的明亮感。
那是有一種清楚的信念在支持她的明亮。(底下留言區有一段她談話結束時候的短影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謝謝 Michelle 。
我會再寫從其他作者、講者那裡得到的啟發。
感謝所有的作者、講者。
我那天突然覺得知道為什麼 Michelle說話那麼吸引人了。 她的英文很好。《陪你讀下去》到今天在亞瑪遜上都是編輯選書。 她說話口齒清晰。 但這些都解釋不了我每次聽她說話都覺得有一種和其他說英文的人不同的明亮感。 那是有一種清楚的信念在支持她的明亮。

 

2月21日那一場的翻譯,是Michelle的父親。 回憶當年,他自己說出當時他講了 Michelle 「都白養你了。」

 

謝謝專注的聽眾。

 

很高興尤其看到許多年輕學生來這一場。 今年我看到那麼多學校的老師願意帶學生來書展,許多孩子向父母要求要自己選擇書籍的時候,很感振奮。

 

Comments

Previous
2024 年 3 月 4 日,20:57
Next
2024 年 3 月 6 日,08:50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