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郝明義:在工作道場上尋找真諦 (中國時報)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時間:1999年3月10日
作者:徐淑卿
(林國彰/攝,原載中國時報˙開卷周報)
在今年剛舉行過的台北國際書展會場,與巧遇的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郝明義相約喝杯咖啡。他堅持一定要幫我拿著背包,而我則理所當然的幫他推著輪椅。我猜想,在這熟人遍佈的會場,必須依賴別人的推動行走,心裡多少會有些不自在吧?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聽到他輕鬆哼唱起曲子來。
也許有人會因為肢體的不便,從此陷入一種扭曲的人生,但是在郝明義身上,這些卻反而顯得他高大偉岸。因為即使身體如此,依然無礙他工作的全力以赴,也無礙他擁有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許多人看了他剛出版的第一本書《工作DNA》(大塊),都深覺受到激勵與感動。這不僅是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因著工作情境與體會的不同,從中獲得最適切自己的啟示,更因為他在敘說這些故事時,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他血汗交織的成長痕跡。要分享智慧容易,要面對心理曾經脆弱的部份卻很困難,就像郝明義也曾經為要不要將敘述他生長歷程的〈黃金打造的孩子〉收入書中而天人交戰,因為他覺得這是他與父親最私密的聯繫,一旦發表之後,這樣的聯繫好像也就不復存在了。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一個經此百劫方能脫胎換骨的道場,對郝明義來說,這個道場應該就是尋求工作的真諦。在完成這本書之後,郝明義說他最高興的事,其實是在寫了多年理性分析的報告與企劃之後,終於有個寫感性文字的機會,不過他還是有著一層不安,他擔心讀者以為他能從工作中悟來這些道理,是出於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其實所謂的人生態度,都是不斷練習的結果。郝明義說,大概10年前,當時才33歲的他,正擔任時報出版公司的總經理,有一次因為時間處理上的錯誤,使得他計畫出版的《魔鬼詩篇》(塞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必須緊急喊停,為此他自責甚深,甚至沮喪到只要有一個衝動,就會立刻從4樓辦公室跳下去。事實上,他也的確打開窗子,但就在開窗的剎那,他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如果真的跳下去,那他豈不就應驗了書名的暗示?就他記憶所及,這種想跳樓的心情,日後還出現過兩三次。但是現在,他已經越來越能寬容的對待時常感覺不滿的自己。每次遭受打擊,他總是相信這些是對未來的預警,讓他有機會在發生更惡劣的事態時,有個演練的機會,而在順遂時,他反而會想著其中潛伏了哪些危機。
就名位而言,40出頭的郝明義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但是對他來說,所謂的成就感不是來自一個大計畫的成功,而是「自己所說的、所想的與真正所做的東西,是不是一致。」他不想在自己的書裡提倡一種成功學,而是希望能和讀者分享「在成功時如何和工作相處,在失敗時如何自處」的道理,他相信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自己只是小人物或覺得環境惡劣,而認為沒有必要在工作時抱持這些原則,但郝明義提醒﹕「千萬別忘了,最亮的時候,其實正是在於黑暗時的一點光芒。」
10年前發現自己脊椎嚴重側彎的郝明義,在多活幾年與將生命濃縮於盡情衝刺之間,選擇了後者。而生命的衝刺對他來說並不在於工作的成敗,而是工作的盡其在我。郝明義說,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墓誌銘可以寫著﹕「這個人一直在練習控制他自己的意志、語言與能力--雖然總是破綻百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