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10 月 28 日,15:45

P 隨筆

對諾貝爾獎沉默的意義

鮑布・狄倫對諾貝爾獎一直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他的官網上一度貼出了相關新聞又馬上被刪掉。前兩天瑞典皇家學院已經有人批評他「不懂禮貌又傲慢」,接著昨天在紐約時報上看到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意思。

文章開頭以1964年沙特拒領諾貝爾文學獎來對照,引用沙特的話來強調一個作家必須拒絕被拱成一座殿堂(refuse to allow himself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n institution), 再榮耀的殿堂也不行。

文章中段有些揶揄諾貝爾文學獎從1993年頒給Toni Morrison之後就沒怎麼瞧得起美國的作家。

最後的結尾最犀利。直指諾貝爾獎是一小群瑞典文學評論家混充上帝的聲音,一般大眾也假信得主就是文昌星降臨。「所有這些混充和假信都正好和文學的真正精神背道而馳: 文學只存在於讀者與作者的私密相會之間。狄倫先生也許還是會領那個獎,但是起碼到目前他不把瑞典皇家學會的權威放在眼裡,這本身就難得地讓我們看到真正的藝術與思想自由是怎麼回事。」

Intentionally or not, he is showing us the true spirit of literature.
NYTIMES.COM|由 ADAM KIRSCH 上傳

Comments

Previous
2016 年 10 月 28 日,07:33
Next
2016 年 10 月 28 日,20:37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