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社群」的關鍵字
C 出版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8.10.31中國時報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之外,還必須用上另一個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許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圖書館。1990年代中,網路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許多人都說,圖書館已死。但是,今天我們看全世界各地,會發現許多圖書館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環境、內容與服務,而發展蓬勃。
紙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訴之於這一點。出版的內容,可以更有「人性」。書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現。行銷與促銷的活動,可以更帶有「人性」地進行。
「人性」,即使對數位出版,也仍然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多少網路遊戲的成功,仍然要歸助於其模擬「人性」的元素。「人性」,是未來出版的第二個關鍵字。
「社群」(community)意識,則是第三個關鍵字.
出版業者的「社群」意識,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和讀者間共有的「社群」意識。一個是在出版產業之內所共有的「社群」意識。
就第一點,也就是建立和讀者之間的「社群」意識來說,出版業者需要放下過去習慣的「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行銷」(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行銷」和「社群行銷」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有所謂的「目標讀者群」。
相異之處則有三:
一,「品牌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不脫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的味道,但是「社群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則必須從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員來出發。
二,「品牌行銷」主要發生在出版者與讀者之間。但是「社群行銷」必須納進出版者、作者、書店、圖書館、讀者等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大家共同形成一個「社群」來進行,並善加利用實體與網路上的一切工具。
三,品牌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是經過商業計算的。社群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雖然也要經過商業計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長期的,近乎「教育」的考慮因素。
至於喚醒出版產業內的「社群」意識,其實就是喚醒一種「夥伴」(& Company)的精神。我們應該記住,出版者、作者、書店、讀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夥伴」的關係。許多出版世界裡的傳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個代表。
而「夥伴」精神,也是一種「共同體」(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在出版的世界裡,最原始的成功秘訣就是「共同體」的精神。只是在過去追求商業化的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規模越來越大的過程裡,大家很容易忘記,這個產業的「共同體」的本質。
為了面對出版的未來,為了創造新的閱讀需要,身為出版業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導並提醒大家這種「社群」意識。其中,出版者和實體書店之間的「社群」意識,尤其需要特別注意。
今天,網路書店對出版業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但是,就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網路書店畢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論怎麼說,對於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實體書店還是佔比重最重大的通路。因此,實體書店和紙本出版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實體書店的發展不好,紙本出版的發展就無從好起;同樣的,紙本出版的發展好不起來,實體書店的發展也無從好起。出版者如何和書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識」的共識,又如何協助或配合書店往「社群書店」發展,勢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極重要的一環。
如果說「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是未來我們最需要重視的三件事,那麼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情況。
有些地區一直很注意這三件事情,有些地區則不然。因此,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機會與問題。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發揮「社群意識」,像一個「社群」一般,大家共同來討論,比較這些情況。讓這個情況的發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與學習的機會。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出版,紙張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只知道如果沒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出版是難以存在的。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