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的兩則新聞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郝明義出走北京 建構國際平台

中國時報2009年1月20日,A10文化新聞版
林欣誼、何榮幸/專訪

常有驚人之舉的資深出版人、新任國策顧問郝明義,最近又做了件被視為「瘋狂」的大動作:走出台灣,建構台北、北京、紐約國際三角出版平台。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惡劣情勢下,郝明義反而樂觀跨步、開闢文化疆土,要將刺激轉化成重新出發的資源!

被譽為出版界「小巨人」的大塊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郝明義,從北京奧運結束後的第二天起,便與妻小「移居」北京,開始每個月在北京住兩到三個星期、再回台灣一趟的新生活型態。

正當外界疑慮郝明義的兩岸布局究竟為何的時候,郝明義接受本報專訪時首度透露:「我在架構的,是一個台北、北京、紐約的三角出版平台!我想走出台灣,進入台灣出版業沒有嘗試過的國際出版世界。」

華文美語 作品雙向翻譯出版

農曆年後,大塊的紐約辦公室即將啟動。郝明義已簽下法蘭克福書展前任主席衛浩世回憶錄的英文版,未來這個三角平台在紐約的出版方向,將包括華文語言學習系列、華文作品英譯,以及「美國人不感興趣的西方作者」著作等。

美國是全球最封閉的出版市場,每年翻譯書僅佔三%,因此郝明義的「國際布局」被視為瘋狂、大膽。他笑著回應:「就經營企業來說,我是為了想強化自己的飢餓感以及覓食的能力,而走出這一步的。」

台灣市場 外來媒體積極搶進

郝明義指出,雖然大家常在嚷嚷「閱讀風氣低落」,但他思考了很久,發現問題可能相反:「不是閱讀人口流失,而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出版市場,恰恰好自給自足,大於香港、小於大陸,我們就像躺在舒服的沙灘上啃著雞翅一樣,比牛排差一點,卻比雞肋好太多。這一切太平靜太美好了,讓我們的出版業從來沒有跨出去的動力。」

但,外來媒體卻已飢渴地衝向這片美好的沙灘,由於台灣社會對外來文化向來開放友善,連新加坡的大眾書局都已進攻台灣市場。「我們應該把這些刺激,轉化成重新出發的資源。」

無畏景氣 靈活運用三地資源

郝明義說,他不想再重複自己過去廿年來在台灣所做的事,但礙於大陸出版政策限制,叩關大陸的成效還不明顯。因此他決定再闢紐約戰場,透過三角交叉更靈活地運用三地資源。除了有雄心與西方出版者一較高下,也藉機將台灣、大陸華文作品帶到國際。

在景氣低迷時刻,郝明義卻無比樂觀地說:「任何時代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過去的好可能藏了許多錯覺,現在的壞也不必太驚嚇,所以仍然應該前行。從谷底走出這一步,何嘗不是一個轉機?」

不卑不亢 珍惜自己文化特色

由於近半年來長居大陸,郝明義常常透過網路來觀察台灣,帶點抽離的眼光,讓他的感受更深:「我感受到台灣文化的美好與價值,就是我們保存了中國文化裡最精華的基礎,又很開放地容納了許多新的外來元素。這使得台灣是個夢想的實踐之地,也讓我不論到北京還是去紐約,都相信自己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對。」不論去大陸、紐約,他都以自己是台灣文化所培育出來的人為榮。

郝明義強調,他思考的是整個文化大環境,尤其面對三通之後兩岸經濟的融合,台灣更需以文化創意產業在其中找到利基,避免失去自己珍貴的文化特色。

身為「國策顧問」的建言 文化不能窄化為藝文活動

何榮幸、林欣誼/專訪  (20090120)

曾經批評馬政府不重視「我們的希望地圖」的郝明義,為了在文化領域提出建言,點頭擔任總統府無給職國策顧問。郝明義強調,他未來方向是「不能把文化窄化為藝文活動」、「不能分開思考文化、創意、產業,應該整體思考如何用文化創造價值,進行各種投資、補助與獎勵,並鼓勵企業參加」。

不過,郝明義對自己被稱為「藝文界代表」卻感到「不敢當」,因為藝文只是文化的一部分,他自認是文化界而不是藝文界,因此他將從「想法溝通」開始。

他強調,把文化窄化為藝文活動有兩個風險。第一,會讓「文化」變成只和某些特定人士相關;二、因為沒認清「文化」的作用與價值,所以也不會真正重視「藝文」。

其次,他很關切文化創意產業法。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有兩種意義:一種是「以文化創意為特色的產業」,另一種是「從文化中尋找創意的產業」。前者較特定,後者則可包含任何產業。目前的文創法版本應該是針對前者,但政府或民間都該同樣重視、鼓勵後者。

至於去年總統大選前發起的「我們的希望地圖」計畫,他強調仍會進行,「這是我身為公民要做的事,公民是我永遠的身分」。

Comments

Previous
百分之五的差異
Next
商人難為年代 聽聽《給未來者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