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2 月 29 日,11:18

P 隨筆

【成長是組合的遊戲—-如果我十五歲前言】

1.
我想說的,是有關「組合」的事。
我相信:世界的本質就是「組合」。 
以「世界」這個詞來說,就是「時間」(世),和「空間」(界) 的組合。
存在於世界裡各種事物的本質,是組合。各種知識、各種創造,本質都是組合。

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而有演化,因為會組合。
動物裡,鳥獸的組合能力頂多及於築巢、列隊。
但人類會運用五感,讓自己的組合能力不斷增進,也組合出各種知識;再把知識不斷橫向組合、前後組合。不同地方的組合,形成文化;不同時代的組合,形成文明。

個人也是如此。
我們從搖籃裡接觸奶瓶、牙牙學語,就開始組合。
玩各種遊戲是練習組合,上學是為了學習組合。
識字是組合,算術也是組合。 工作是組合,結婚生子也是組合。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在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2.
我也相信: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事。
從我們一離開搖籃可以爬行,就把家裡所有觸及的東西打翻開始, 證明享受這種好奇和快樂是我們的天性。

如同所有的遊戲應該讓我們感到好奇和快樂,所有的學習也是。說 「遊戲是學習,學習也是遊戲」,正是因為這兩者的本質都是組合, 而組合應該是好奇和快樂的。

所以,所謂人生,就是我們一直在好奇又快樂地探索各種事物組合的過程。

3.
人生開始於什麼時候?
生理上,開始於我們在母親懷孕的時候;法律上,開始於我們出生的時候,但是心理上,有個因人而異的時刻。
我以前沒有細想這件事。但我知道自己有個和生理年齡不同的心理年齡。

一九七四年,我十八歲。那年我離開韓國,來台灣讀大學。抵達台北那天,松山機場雨夜裡的印象太深刻,形成一種心理「銘記」。 所以不論後來實際的年齡多大,我心底一直是十八歲。
此事有好有壞。好在於我對人生總保持一種少年的樂觀,壞在總不免輕躁衝動。因而時感欣喜,也時有不安。

去年,因為要寫一個專欄,趁機回顧少年時期,突然意識到在那個十八歲之前還另有一個起點。

我自己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開始在十五歲左右。在那之前更早的時候,我和世界的接觸都是在母親的呵護之下;在那之後更晚的時候,我已經在適應世界的運作。
所以,對我來說,人生從十五歲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有一種特別的意義。

4.
寫這本書,有兩個目的。
一個是回顧那個起點,我自己把那時發生了什麼事想清楚,整理出和後來一路過程的關聯。
一個是想把我相信的這些事情和其他人分享。

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有三類讀者。

首先,是十五歲左右的少年。
試讀過我初稿的人裡,有一位十六歲的讀者回了我這樣的意見:

『我覺得這本書的受眾絕對不適合十五歲。十五歲是一個準備考高中 的年紀,在這個「只有讀書高」的社會中,十五歲被稱為所謂的衝 刺期,有些人整個十五歲都在考試、讀書中,他們沒辦法看課外書, 因為學校嚴令禁止看小說,班級書櫃變成了校務評鑑的「展示品」, 自己帶小說會被「代為保管」。他們也無法學樂器,因為,平日要讀書讀到晚上十點,假日也是整天都得讀書,如果要學其他的才藝勢必得壓縮到睡眠時間……

『他們也不需要學習安排時間,因為補習班會幫他們安排好一切的時間……』

他說的情況我都知道。
正是因為我知道這些情況,才特別想和十五歲左右的人分享。

我相信今天許多十五歲的人,如同我當年,正處於一個好奇湧動, 主動張望、探索這個世界的階段。我更看到不同於半世紀前的當年,今天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每個人和世界的連接都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每個人要組合任何事物的機會和可能都無所不在。

但偏偏在今天的台灣,十五歲的人在考試教育體制之下,大多深處禁錮之中,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多人沒有對這個世界張望、探索的機會,完全浪費了這個時代豐富的資源。

而如上所述,我說的「十五歲」,並不是指一個絕對的生理年齡。 我指的是一個自己想要主動張望、探索世界的階段。對我來說,那個階段發生在十五歲,對別人來說當然可能更早或更晚。

所以這位讀者建議,這本書的受眾應該擴大涵蓋到十五歲上下其他年齡的人,一方面我同意,另一方面我還沒他那麼樂觀。我認為今天整個國、高中六年時間,都是在考試教育的禁錮之中。

總之,我希望十五歲左右被考試所綑綁住的人及早知道,人生需要另有光景。

第二,是家有十五歲左右孩子的家長。
許多家長的心態和認知,可能是造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處於水深火熱的根源。
這本書的結語,有一些人生的組合循環圖。家長至少可以看一下,了解讓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態,到底會錯過的是什麼,以及就算過了這個階段,其後遺症到底是什麼。

有些家長一直擔心孩子面臨的諸多難題和困惱,希望有人能有同理心地和孩子對話,舒解他們對「青貧」、「邊緣」、「憂鬱」等感 受到的壓力。

但我相信面對這些問題,與其逐個議題提供孩子解方,不如讓他們擁有自己組合資源的能力,自己有成長的機會。如果他們能感受到成長的喜悅和心得,就會自己去面對壓力,找到出路。

第三,是其他年齡,但為自己的成長路程而有疑問的讀者。尤其,其他自覺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有差異的人。
有另外一位讀者這麼告訴我: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在還未完全成熟前,可能就被年紀和人生里程表推進到為人父母、長輩的位置……面對心靈和年齡尚未等齊的挑戰,有的人真的越過了那樣的山頭,也順便超越了小時候的陰影,但是大部分人卻沒有那麼幸運……』

我要說的是:內心裡住著一個比自己生理年齡小許多的孩子,何不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能一直如同孩子般對這個世界保有探索的好 奇和快樂,並且能夠讓這種好奇有系統地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那會不會不但不是壞事,也是自在與幸福的原點?

而不論是對哪一類讀者,我都想提醒一件事。
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是一樣的,所以理論上每個人的成長心得都 不可能複製給他人所用。
所以不論我講了哪些組合,畫出這些組合的循環順序圖,最後還是得讀者每個人整理出自己重視的組合,畫出自己的圖,據以前行, 那才是最趁手的憑藉。

最後並感謝:《國語日報》邀我寫專欄,引動了這本書的寫作;初稿完成後的試讀者,他們給了我大幅修改的許多寶貴建議。

 

《如果我十五歲》在年底連續四天假期前,昨天星期五上市,可以和讀者見面,實在太開心了。

 

和我的催稿達人(也是大人)在完稿的那一刻合影。顯然催者和被催者的心情都無比愉快。

 

現在能準時在年前上市,和讀者分享,更愉快了。:) 再次感謝十五位試讀者給的所有建議,事實上這本書在聽過大家意見後,幾乎可以說是重寫了一遍。 期待聆聽更多讀者的意見。 @博客來 http://bit.ly/2GNxTCP @誠 品 http://bit.ly/2Tfpnhu @金石堂 http://bit.ly/2LCWAAI @讀 冊 http://bit.ly/2TiRfkM @大 塊 http://bit.ly/2Q9It6v

 

Comments

Previous
2018 年 12 月 28 日,21:00
Next
2018 年 12 月 29 日,21:00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