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背十五萬字的老朽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只能背十五萬字的老朽】
台灣去年開始稱之為「Podcast 元年」。
這件事情代表的意義是:我們終於開始重視聽覺,重視用聲音溝通的重要。
過去,我們的文化一直是重視視覺,尤其是用文字來溝通。所以任何知識的體會和傳播,都以文字為主。都是文字考題的考試教育,當然更助長了這個現象。
其實,人類最早都是以聽覺和這個世界接觸的。
嬰兒呱呱落地,第一個讓大家認識他的,就是他的哭聲。
他要告訴父母的訊息,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都是用哭聲來讓父母知道;他接受來自父母的訊息,也都是父母對他的呼喚。
所以,重視聽覺,用聲音來溝通,只是我們恢復人類最初也最基本的能力。
然而,用聽覺和聲音來傳播知識的能力,最大能擴展到多大?
以前知道荷馬這位盲詩人是用口述來記錄《奧德賽》和《伊利亞特》,已經覺得很厲害了。
最近因為讀地球禪者洪啟嵩寫的《佛經地圖》,看到印度人的本領,才真覺得嘆為「聽」止。
《佛經地圖》裡,有一章節專門解釋「佛經是如何集結出來的」。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並不曾親手將自己的教說寫成經典,當時的弟子依印度習慣也沒有用文字將 教法紀錄下來,都是憑記憶與理解口耳相傳。
『佛陀入滅之後,對僧團造成極大的衝擊,隨著佛陀離世,全憑個人記憶、師徒間口誦耳傳的教法,本就容易出現錯謬疏漏。因此,隨著教團的發展,確實需要對教法作有系統的分類、整理、統一……..也就是佛經的結集。
『結集是「合誦」或「會誦」的意思,也就是集合僧眾,誦出佛陀遺教,並加以審訂、編次的集會, 又稱「集法」、「集法藏」、「結經」。』
歷史上佛經集結大致有四次,除了第四次集結的經過有文字記載,前三次都僅是口誦耳傳。
總之,印度過去很長時間裡有一種傳統就是由一代代的長老嚴謹地口傳弟子。
我請教洪啟嵩這種口傳、背誦,可以背到多少。
他以四部阿含經傳到中國舉例,四部阿含經都是傳經的人來到中國,口授再翻譯的。而四部阿含經從二十卷到六十卷不等,也就是從二十萬字到六十萬字不等。換句話說,印度人背誦一部五、六十萬字的經是很平常的,上百萬字的都有。
他還講了一個故事,就是當年有一位印度僧侶善背《大毗婆沙論》,到晚年還可以背出十四、五萬字。大家都笑他老朽了,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可以背出兩百萬字。
一代代的人靠口誦耳傳能開發出這麼大的能力,真是只重視文字傳播的人沒法想像的。
《佛經地圖》有一個部份主要談佛經的背景,有很多這種方便一般人對佛經有認識的故事。
相關介紹請看這一篇:https://bit.ly/300ctt8

Comments

Previous
長期耕耘與推手
Next
2021 年 3 月 1 日,12:31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