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成為決策者的時候 — 高階主管的主客觀條件
A 工作
在中階主管的位置上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主客觀環境的變化,自然會出現一些更上層樓,成為高級主管,甚至最高主管的企圖。
有這種上進心,當然是好事。但,且慢。
由基層幹部升上中階主管,和中階主管升為高階主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
不同的原因,在於職位的多寡。金字塔型的職階,越是頂端,競爭越是激烈。在最激烈的競爭中,能力及努力固然重要,卻不一定保證什麼。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主客觀條件有些認識上的準備,或調整。
在客觀條件上,我們要認知其中有些偶然的因素。由基層幹部升為中階主管時,努力與能力可以構成一種必然,但是在中階主管升為高階主管時,其中卻有很大的偶然。
任何事物發展到頂尖時,都有些難以言說的東西。職位上的競爭,當然也是如此。
因此,千萬不要和你心目中的競爭者做比較。同樣的資歷,同樣的能力,他可以雀屏中選,而你卻沒有機會,不要不服氣,有些事情是講不清楚的。
有晉升的企圖是對的,但是,晉升不了,也絕不要氣餒。
有句話,「時候未到」。可以勉強解釋這種難以解釋的原因。
在主觀條件上,則必須仔細思考清楚:我們真的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嗎?
很多人看到總經理、董事長等高階主管的權位、待遇、光采,因而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這樣的思考邏輯,就足以讓我們往一個企業位階的頂峰去攀登嗎?
我讀過一篇權位起源的文章。在上古時代,初民本來都是平等的,後來因為某人展現一些特別的智慧、才能,可以幫大家解決一些問題,因此為了珍惜這個人的體能和才智,大家就一起供奉,讓他在生活上先享受些特別的待遇。但是等這個人的待遇特殊到一定程度,大家對他的信賴也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他就會自我膨脹,反而只看到其他人都不如己,認為大家理當被支使、控制。
儘管權位的現實已經演變如此,但是我非常認同上述的分析。
高階主管的高階待遇,只是事情的表面。我們必須體會高階主管所要承擔的高度責任。
同樣的,任何成為高階主管的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權位、待遇、光采,而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別人就非驢即馬。別人期望於你的,是希望你有了這些權位、待遇、光采之後,能夠盡心盡力,沒有後顧之憂地工作,幫大家謀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不論私人企業,上市公司,甚或政府機關,任何機構莫不如此。
高階主管責任的大小,其實可以做某種量化為下列的公式:
假設一家公司的年營業額是一億台幣,公司的商譽值毛估為五千萬台幣,有二十名工作同仁。
再假設這家公司位階排名第一,自覺享受到90%權位與光采的高階主管,名為A。這家公司位階排名第三,自覺享受到30%權位與光采的高階主管,名為B。那麼,A的責任,就是二十七億台幣;B的責任,就是三億台幣。
所以,任何一個想要往高階主管攀升的人,首先要問清自己:我真的準備好承擔這麼重的責任了嗎?
—-摘自《工作DNA》
1 Comment
上面的圖無法顯示說。很棒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