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金石堂年度出版風雲人物:郝明義從不惑到知天命的十年出版故事
O 活動與新聞報導
1996年,郝明義獲選為「年度出版風雲人物」,那年他四十歲,該年<出版情報特刊>描述他獲知此事時的反應:只見他謙虛地說「 很意外,也很高興。」然後溢出淺淺的笑。 獲選原因主要是肯定郝明義擔任時報文化總經理「陸續開發許多出版新路線……不僅提升了時報文化公司的形象,在實際營運上,也在一 片不景氣聲中屢創佳績。承辦第五屆台北國際書展……辦得有聲有色,不僅參展國家之多是歷屆少有,規模之大也已躍居為亞洲第一大、 世界第四大的書展……郝明義實謂功不可沒。」
十歲的大塊文化
將近十年後,郝明義再度獲選「年度出版風雲人物」,問「五十而知天命」的他對當年獲選的印象。「還好吧。」郝明義似乎沒很意外,也沒很高興,如果說有「溢出淺淺的笑」,那笑容也是摻著納悶。郝明義倒是不假思索,說了他那年 4月離開時報文化總經理一職──這或許是「1996」更容易勾起的記憶。後來,他成立大塊文化,雖然不以出書量取勝,但是書籍的選材、編輯的創意與手法、行銷宣傳的細緻、業務保持通路暢通的能力,也都 頗受肯定;不多久又接下了台灣商務總經理一職,讓這家百年老店出版的書籍,在類別的廣度、設計的呈現上,令人耳目一新。一瞥離開時報文化之後這幾年的成績,郝明義的回答仍是個「還好吧」。
就出版的經營方面,郝明義不覺得這幾年有什麼特別的成績。經過了時報文化的歷練,郝明義自稱「對大公司這件事情沒太多興趣」,因 此經營大塊,就是讓它自然成長。創立前四年,控制每年出版三十本書;後面六年,增加到七十二種。為的是讓大塊快樂的童年,不要在 很多東西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快速成長。「問我有什麼要求,就是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功課不要太差。」這樣的一個「小孩」,跟風 雲好像關係不大。而就公共事務方面,郝明義自己覺得還更像個「年度烏鴉人物」,淨提出一些聽在政府或其他人耳裡並不中聽的意見,雖然刺耳,但說造 成什麼改變嗎?似乎也沒有。為公共事務盡心盡力
如果說風雲人物真是在這一年叱吒風雲,人人都可感受到氣壓改變的話。那麼,郝明義到底何風雲之有?承辦國際書展,當然是原因之一。「台灣的出版者一直是連忙自己的事,時間都不夠。」開發新書、準時出書、翻新宣傳、提升業績,台 灣出版業的從業人員從上到下,從年頭到年尾,少有餘暇,哪有多的心力投注在公共事務上頭?
郝明義跳出來承辦國際書展,背後也有幾個因素的醞釀。2003年7月,五十萬香港人上街頭,抗議香港政府立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讓郝明義有很深的印象。香港是個政治活動很不發達的地方 ,也沒什麼政黨政治。然而將近七百萬的人口,居然有五十萬人上街頭,善後清理也是井井有條。郝明義連帶想到,市民意識的覺醒與行 動,不見得要投注在政治上。「不是只熱衷於政黨政治的市民文化,是現代社會一件很重要的事。」郝明義的心思回到台北國際書展:缺乏常設機構,名義上的「主辦單位」新聞局權責不符、決策緩慢粗糙,政務官與事務官有如走馬燈, 頻頻替換,以致「組織性失憶」與「性格分裂」延伸出的種種政策搖擺混亂、脫離現實、欠缺一致性、求速效重收割等問題。這些問題不難看出,批評得頭頭是道也很容易,但問題是要不要做?誰來做?怎麼做?身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市民與公民,要如何實踐、扮 演在政治之外的角色?
就這麼,郝明義挺身辦了國際書展──不是站出來,而是扶著輪椅的輪圈,雙手一推出來的。很多人寫郝明義,寫的是他頸部以上;對於腰部以下因小兒痲痹而須坐輪椅的事實,不是輕描淡寫,就是避而不談。事實上也沒必要談, 畢竟出版是個心智的產業,承載心智的是什麼樣的軀體,並不重要。事實上,郝明義以前也不願多談。「很長一段時間,我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殘障』。」但郝明義有個更aggressive 的看法──人,各有不便,都有自己的侷限。比起喬丹,大部分的人在藍球場上都是殘障。所以,殘障是相對的、廣義的。幾年前,郝明義看到一個2001年的數字:光是台北市一地,因公司行號未按規定雇用「殘障者」而累積的罰款,高達五十三億元。按 規定,公家機關每五十名僱員就要聘用一名,而私人企業則是每一百名僱員須聘用一名「殘障者」。
那麼,五十三億代表了有多少公司寧可被罰,也不雇用殘障者?郝明義以為殘障是相對、廣義的;但顯然有更多的人選擇用絕對、狹義的 角度來解釋殘障,而且不在乎為此付出代價。於是,郝明義決定每個月撥一個晚上,到廣青文教基金會當義工,開一個讀書會,大家一起讀讀書。有什麼成效、反應、影響,都不是這 裡頭的主要考量。就像辦國際書展。十七年,累積了雄厚的基礎,但也有十七年的問題。而書展基金會在2004年2月完成設立登記,時間並不算久,有 許多調整還在朝著三個方向進行:長期策略的定位、持續累積工作方法、人事的穩定。而策略的定位──發展國際交流、關注出版專業、 提升閱讀生活──也不是立竿見影的事。 再怎麼看,這都是點滴工程,其中少有驚天動地、風起雲湧的時刻,而更多是安靜而持續的日常工夫。沸沸揚揚,引得人人談論是一種風雲;但是持續關注、散發影響力,並把心力投注在攸關台灣出版界未來的事情上,這也是一種風雲。
(轉載自出版情報2006年1月號,文/吳家恆(文字工作者))
郝明義小檔案: | |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