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春夏秋冬
B 閱讀
親愛的春夏秋冬:
現在是Jan 22, 08:22 AM.
我就用聊天的方式來回答了。我在你留言中選了二十五段想回應的話。
1.有別於一般學生,大一上學期我在驚恐中度過,不停地問自己,
〝如果我是真正的思考者與學習者,為何會在真實的學問前畏懼?〞
>真幸福的驚恐。多少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這種驚恐。
你一定要仔細體會這種驚恐的感覺。最可能分享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寫日記。就用你後面說的chain thinking的方法,把你驚恐感覺的來龍去脈,細細地記錄下來。你總會發現那個chain會有個突變的起點,或是突然的斷點。 好好體會一下為什麼會在那個點上突變。
這是一個極有趣的遊戲。
2.上了大學,突然不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 過去的學習源自被動,下的決定出於盲從,自己沒有找到意義。 納悶呀 為何自己沒有叛逆過? 懷疑過? 只會跟隨
>同樣的,真幸福的納悶。☺
3.CPU也是片CPU,其實很羨慕那些成績普普卻極愛看書的同學們,至少他們在思考著,活他們的生命
They live their lives
我一直覺得那是生命的至美,諷刺的是自己卻未親自實行
是塊超大的快閃記憶體啊…
在表達自己之前,別人的話已脫口而出
在自己尚未找到意義時,已經不自覺在跟隨了
>超大的快閃記憶體,極好的形容。你現在既然體會到要當CPU,那就好好地改造自己吧。這個改造過程,沒那麼輕鬆。你可以參考我這一篇文章。http://www.rexhow.com/?p=194
4.披著知識份子外衣的原始人
>再次為這麼好的說法鼓掌。你有自己的說法,其實也就是有自己的想法了。輕鬆一點。
5.“When you learn something, you’ll know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rot”
我自己都覺得這篇文章是在talking rot
但這是我現在唯一的表達方式
>別這麼說。你的表達方式已經非常好了。
6. Grade-three:pure feeling and emotion
Grade-two:detect the contradiction
Grade-one:ask a question and set up to solve it
我確信自己不是Grade one,大概介於grand-two和Grade-three之間。
>不要去想那些grade one, two, three的了。要談思考,為什麼不看笛卡兒?參考這篇文章,http://www.rexhow.com/?p=365
再去買一本”談談方法”來看吧。
我五十歲才讀這本書。你現在就讀,可以節省三十一年時間呢。
7.我發現自己在做resemble的工作,而不是create 而且這樣的事情只有在受到刺激時才做,如果今天沒有要和郝先生對談,上述觀念可能會一直沈在我的腦海裡。
>我也是啊。所以為什麼要對談或者用文字來書寫。自己想的是很清楚是一回事。要把它講出來,或者寫出來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
8.resemble跟create的差別,我想是有沒有WILL(自我意志) 簡單的說,我享受過程有趣的事情,而沒有想要達到什麼境界或是完成什麼。 我會輕易學習一樣東西,然後在知道〞喔~原來這件事是這樣之後〝輕易放棄
>那表示你的學習能力很快,很強,善用它就好。不必拿這一點來懲罰自己。
先寫到這裡,我有事要出去。晚一點見。rex
—————————————————————————————————–
春夏秋冬:昨天回來就昏睡。今天才能續回。剛發現是二十三點,而不是二十五點。所以這是完整的。rex
9.蒐集零碎的知識,然後像一般由這句話聯想到那句話,再由那個觀念推到那個觀念,小時候我稱這過程為chain thinking。現在想起來十分可笑,當然,這是我剛剛才想起來的
>這沒什麼可笑的。這是所有知識的基本馬步。馬步本身無罪。端看你如何用它。用熟了還要廣,廣了又再深,深廣交互,可以隨時chain, 也可以隨時de-chain。如常山之蛇。
10.手上提個大袋子,看到有趣的東西就丟進去,要用的時候在進去亂翻一通,組合一番來交差
>本質上,我每天在做的事情也是如此。要說不同之處嘛,在於我“亂翻”的情況少些(還是有);“交差”的情況少些 (還是不敢說沒有) 。所以,“手上提個大袋子,看到有趣的東西就丟進去”是個很好的習慣。你要多注意的,只是放進去東西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後來如何使用。這是和chain thinking 相配套的功夫。
11.然後我看到了自己腦力的極限 沒有控制力跟精確度,輸入的時候沒有系統,輸出的時候也沒有 沒辦法駕馭大的東西(如一本厚重的書),沒辦法對同一主題寫出上千字的文章,更別說找出問題來獨立研究。
>這的確是個問題。但這是台灣整個教育體系都不重視的問題所導致。本來,針對一個主題寫出千字左右的文章,隨時能找出一個問題來獨立研究,應該是小學階段就有的訓練,任何一個想要思考的人都該有的訓練。
但我們的學校裡,卻把這件事情整形為“作文”課的內容。“作文”再整形為“文學”,結果就成了只有要當文學家的人才需要有能力“同一主題寫出上千字的文章”似的。
你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http://www.rexhow.com/?p=379
當務之急,再晚還是得開始。你現在是大學生了,最少要以一篇文章三千字來當起步要求自己。別怕,三千字往往比一千字好寫多了。
至於怎麼找主題?你看過我的“越讀者”,裡面有一些建議。
12.我覺得動機是很大的問題
我只想「知道」事情,並沒有想「掌握」,或是變得「有用」
So I know lots of things, but realize nothing
>的確,如果說前面那一點是問題,那這一點是根本問題。因為你對人生沒有自己的想像與好奇,所以就沒有動機。
是否一定得「掌握」或「有用」
,或是需要得多麼有「掌握」或「有用」,還是其次的事。最先得有自己對人生的想像與好奇。但,這也是我們學校和家長最不重視的事。我在“越讀者”裡談了很多,不贅言。
你要先對人生有自己的想像與好奇,然後就會有動機了。有了動機,你根本不可能擔心沒有主題可選,袋子裡沒有東西可放,放的東西不知如何整理,整理的東西不知如何以一千字,三千字,一萬字,十萬字來表達。
13.郝先生,還是要跟您說聲抱歉,在您的版上做著如此笨拙的自我探索
>不要這麼說。這是一個讀者能給作者最好的回報。
14.可是我慢慢理解到您在閱讀者中所寫的”教科書是興奮劑的事實” 因為每當我回顧自己所寫的文章、發表的言詞 竟認不得那是前幾分鐘前的自己,宛如參加轟趴後一覺醒來問道: “剛剛發生了什麼? 我剛剛做了什麼” 我相信真實有架構的智慧不會如此 做學問不是比誰的腎上腺比較發達
>“做學問不是比誰的腎上腺比較發達”,另一句很好的表達。
15.剛剛發表的兩篇自述,我發現自己仍留有考試制度下的慣性 靠情緒把腦中所想的宣洩而出,缺乏理性的組織與思考 總而言之,就是沒有好好閱讀好好思考種下的因果
>“靠情緒把腦中所想的宣洩而出”,不是壞事。所有的創作,都是作者心中,腦中有許多東西必須宣洩而出。在詩和小說裡,情緒就是要宣洩的內容。在思辯的東西裡,雖然要讓情緒退居幕後,但情緒仍然是讓這些宣洩得以發生的推動力。上乘的狀況,冷靜的理性論述裡又能讓人體會到你的情緒,那就是“筆鋒常帶感情”了。
情緒和理性是我們的兩條腿。走路是要用到兩條腿的。
16.如果郝先生願意,希望您寄E-mail給我作為回應
我想19歲不算太晚
我想建立起自我的知識體系
用自己的眼睛去體會宇宙之美
>我還是希望我們的對話也可能為其他人所參考。你應該可以諒解吧。
十九歲啊。太不晚了。不論我的白髮增加了多少,身體衰弱了多少,我的內心,就一直是1974年在一個雨夜來到台灣的十八歲少年。別把自己想太老了。:)
17.在我的書櫃上有一本林良先生寫的〞認識自己〝,其中一章叫認識學校。 不管我們能上幾年的學校,在離開時不要忘了學校給我們的禮物 ——-”對知識的愛” 天啊 我幾乎被社會給騙了,也幾乎把自己騙過去了 自己明明沒有獨立的思考、好好把書讀進生命裡 眾人稱許的聲音、亮眼的成績、優良學生的獎牌、建中、台大電機的光環好像在說”沒關係,這樣下去是大家眼中的好榜樣”
>能夠發現自己被騙的人,是有福的。 能夠發現自己“差點”被騙的人,就更有福了。
18.演講比賽時看到其他同學準備的講稿、筆記 自己只帶一張名言錦句表 題目下來,就把記得的東西七拼八湊上台講得口若懸河 竟然也在建中連拿兩次冠軍還參加台北市比賽 我當時心中是多麼不解 : 講這種做作的違心之論有什麼好比的? 花的時間努力明明比別人少,為什麼贏的是我? 可是同學老師都說我很厲害,獎狀我也拿去申請電機系了
>同第8點的回答。
19.結果沒有考試就沒有再去閱讀 熬夜看的是新超群講義,把大堆大堆的資料記起來,而現在不知能憶起多少。國文老師希望我們看四書寫心得,只看幾篇重點抓一抓交報告了事。
>想你已經知道我在“越讀者”幾篇中的回答。
20.科普的知識明明不感興趣,科學人、牛頓沒翻過,物理卻比別人好還進電機系。而自己所主動追尋的,是一些不用大腦的音樂、動漫畫跟想像文學
>“是一些不用大腦的音樂、動漫畫跟想像文學”是你四封留言裡最有問題的一句話。這和你第15點的認知有關。調整一下就好了。
21.這算什麼?明明想和同學一塊玩耍,為什要板起臉孔管秩序呢? 我真的想聽老師上課嗎? 為什麼看書的時間比別人少,明明沒別人努力怎麼第一名是我? 自己做事欠周延,怎麼演講時能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呢?
>做吧。不要再想了。今天就去和你的同學玩。
22.無視了一路上許許多多的問號,我過去十八年變成了一個大問號 這已經不是沒有主動閱讀的問題,這是沒有主動活著
>不知是高矮肥瘦的哪一種體型的問號?haha
23.想抬頭挺胸的說:對,我喜歡閱讀,喜歡學習知識,我不是為成績跟薪水而學習
想踏實的說:對,我是建中、台大畢業的
想堅定的說:對,我愛我現在所做的,而我還有好多好多要做
想要活出自己的生命與智慧,從現在起
>旋律如果不要太激昂,會更動人。:)
4 Comments
昨天在潘震澤先生的blog看到一位讀者談自己在離開學校後,重新對科學的摸索過程
覺得很感動,也推薦給郝先生與春夏秋冬
[門外漢]談科學
blog.chinatimes.com/jenntser/archive/2008/01/22/238146.html?Pending=true#Post
我剛上大學也有類似的徬徨
進研究所的第一年更是如此
从春夏秋冬的留言看到一些自己過去的焦慮與徬徨,
當然郝先生的建議想必更為妥適。
後來某位老師寫信提醒我,我想下面這段話,在未來的日子裏,某一時候也會讓春夏秋冬感到受用:
讀書不能太猛,需要讓腦子挑鬆,才能從容消化所學,今人多學知識,少學意態從容。這是個缺點。而意態從容不知識來,卻可以使知識靈活,也不致於嗜欲太深。
pk2> 同意。所以我們還是要有玩的時間,有空閒的時間,有發呆的時間,這樣才能從另一個方向保持想像與好奇的機會,以及能力。
多謝郝先生的回應,剛又想起先前的讀書筆記,曾key-in過一段文字,也可與春夏秋冬分享
龔鵬程 〈生命中的輕與重〉原載於民國79年9月19日《新生報》
我常想寫部大書。
這部書,應該是體系嚴飭、結構緊密、包蘊深廣,且對世界有所貢獻的。懷此夢想時,我腦海裏常浮現的,是馬克斯的《資本論》、黑格爾的《美學》、康德的三大《批判》之類,煌煌巨著,震爍一時。
懷此夢想,一方面是來自時代的憤激與感傷,覺得近代知識份子多半浮華無根,未能專心向學,故在學術上無甚建樹,故宜有人起而雪恥。自己雖然淺薄駑鈍,卻不能不以此自勉。另一方面則是早年讀書的經驗,養成了我這個念頭。
我曾有一段時間,對晚清學術史下過些工夫,也永遠不能忘記那段日子裏心靈上所受到的啟發與震撼。因為晚清諸子,身當古今、中外文化交衝之際,曠觀綜攝,格局特為開闊,其治學多以宏博見長,幾乎任何一個人站出來,都是融經鑄史,兼治金石書畫,詩詞歌賦、宗教與邊疆史、時政與掌故等等,亦無不精貫。
當時我學問甚淺,讀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劉師培諸人書,真是驚其浩瀚,佩服得不得了。後來讀書稍多,漸知別擇,治學略有規模,亦不盡從諸先生矩矱。但這種堂廡闊大的治學風格,卻對我影響至深,以致讀書用思皆極駁雜。
我當然曉得,駁雜到氾濫無歸,像我現在這樣,是不太好的。治學之道,貴在雜而有統,故應將所學所知,予以條理之,例如:勒成一書。那便庶幾乎可以達到博大的境界了。
這是我的理想。這個理想對不對呢?有時我也不免會懷疑。因為為了這個理想,我放棄了許多休閒和娛樂,用思甚苦,而學問卻也未必有什麼長進,反而把生活與生命弄得極為枯澀緊張。
有天,我去朋友家,偶見他案頭有一冊《哥德對話錄》,隨手翻到其中一則,記載哥德說:「你不要寫什麼大著作──有最豐富的才能、做最真摯努力的人們,都曾為此苦惱過。我也是如此。」為什麼呢?他認為我們每天可能都會有些思想與感情,強烈地從內部迫使我們把它寫出來。但假如我們一旦決定寫個大作品,任何東西都不能在它旁邊生長了。一切思想都要暫時擺開,生活本身的寬裕也失去了。而且,要把唯一的、大的、整體的東西,長期放在心裏安排著,不曉得要耗費多少精神,每天都要活在緊張之中了。所以他建議:不要輕易企圖寫大著作而應當敏感地寫隨時的感觸;不要被沉重的負荷,壓垮了生活的寬裕。
這讓我想起《菜根譚》裏所說的:「士君子持身不可輕,輕則物能撓我,而無悠閒鎮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則我為物泥,而無瀟灑活潑之機。」所謂用意不可過重,大抵也就是哥德所說勿使生活失了餘裕之意。他們這樣的講法,大概也頗有道理,或許,我們可以再想一想這類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和之重的問題。
即使做學問,可能也需要一點瀟灑與寬裕。
收入氏著:《走出銅像國》(台北:三民,1982)p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