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 (中篇)
G 政府與政治P 隨筆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 (中篇)】
——沒有下一棒帶給年輕人的困境——-
多年來,政府官員經常說他們要「拚經濟」。到了大選年,許多工商大老也要拿「拚經濟」來考察總統候選人。
但是為什麼大家都在拚,卻一直拚不好?薪資所得十幾年來還持續低迷?
我們是碰上什麼樣的困境呢?
四年前我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時候,有一天我聽林大涵說了句話很扼要:「經濟發展是接力賽,台灣現在這一棒跑太久,又沒看到下一棒。」
他講的是半導體、電子業成為明星產業之後,獨領風騷三十多年,沒有可以接手的下一棒。
但是從他的話聯想,我發現「這一棒跑太久」 還可以從很多面向來看:
在經濟發展上,我們以出口賺外匯為策略目標太久,「拚經濟」經常和「拚出口」聯在一起。
在產業結構上,過於重視製造業太久,不但長期忽視軟體及無形資產的產出,尤其在進入網路世紀後,排擠了數位、內容等新產業。
在租稅上,相信減稅就能刺激投資太久。各種獎勵投資條例不斷地延長落日條款、改換名目,讓既有的產業和企業享盡好處太久,一路拉大稅制的不公平,每年賺成百上千億的企業,比一個上班族繳的稅率還低,甚至可以免稅;不但擴大貧富差距,也減弱國力。
在經營理念上,各行各業重視Cost Down(降低成本) 而非Value Added ( 增加價值) 太久。結果對外善長的是殺價競爭,對內則是壓低薪資、拉長工時。
在環境上,持續以低電費、低水費供應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耗電高耗水產業。
在政府上,主管單位和相關法令陳舊、落伍得太久。以《勞基法》源自於過去的《工廠法》為代表。
就在這種種觀念、方法都跑了很久的一棒棒之下,台灣的年輕世代,尤其是解嚴前後出生的世代,一定會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除了上一篇談到的高房價的壓力,還有創業與工作都比較低天花板的壓力。
過去,沒有資本的年輕人還相對有機會創業,今天則越來越難。「十幾年前,iC設計有三、四百萬台幣就可以創業。但是今天要十億。非常資本密集。」做編譯器 (complier)起家的唐文力跟我說。
另一方面,製造業需要實際工作的人,而台灣普設大學之後,技職教育劇減;再加上代工追求的是Cost Down,所以一旦對岸有更便宜的人工機會,這些企業就趨之若鶩。剩下在台灣的年輕人,受低薪的壓榨自然就免不了。
年輕人發展出各自多元的價值觀。但是如果不接受主流價值觀而選擇自己的生活,容易被說成「小確幸」。
但是,以租稅、匯率政策鼓勵代工、出口,不是只有台灣會。當大家都會,競爭者越來越多,這條路越走越窄的時候,還只知道因循舊習,只會在老路子上「拚經濟」,當然是越拚越糟,看不到出路。
這個問題不只起自於馬英九時代,但是到馬英九政府日益感受困境的時候,他們想到的解方就是聯結當時壯大中的中國市場,和中國一體化,取得經濟的新養分。
所以馬政府要推服貿,不惜置國家安全與台灣主體性於不顧,引發了反服貿,再進而太陽花運動。
——–民進黨被國民黨笑的可能——
回顧這些,為的是對照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在拚經濟這件事情上的困境。
一如開發土地的情況,民進黨打著政黨輪替的旗號上台後,在「拚經濟」上做的是和國民黨相似的事情。
足以證明的有三件事。
一是在《勞基法》的修法上,因為沒有經濟發展的新策略、新視野引導,結果在製造業和傳統Cost Down 觀念的壓力下進進退退,越修越惡,幾方面都不討好。最後和台灣的年輕世代發生衝突,露出「功德院」的真面目。
另一就是前瞻計畫八年八千億計畫,本來應該是趁此擘畫國家新的經濟遠景,啟動新產業的大好機會,但是其中有一半用到軌道計畫,被譏為「為舊有的工業生產模式打開國家資源的大門」。
前一陣子《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紅,民進黨政府得意地誇耀這部戲結合了大數據,受益於「前瞻計畫」中的經費。
但也正是這個例子可以反證前瞻計畫令人感到可惜之處。
因為八千八百億預算中,用到電視內容上的不過是零頭。如果這樣就有值得滿意的進展,那當時如果把更多預算放在推動一些新的內容產業上,豈不是更可以振奮人心?
第三點,是近來美中貿易戰爭越打越烈,去中國的台商也越來越多回流,民進黨政府提出前所未有的租稅特赦政策,要達成五千億元投資回流的目標。
從租稅正義,到炒房疑雲,到稅基減少的疑慮,此事引起的質疑不少,民進黨政府的回應則片斷不足窺貌。
但是一如前面所言,台灣本來就有製造業、代工、Cost Down 思維跑太久的問題,現在這麼大批當年因為追尋低成本而去對岸的台商再回台,對台灣本身的意義、機會、影響又是什麼,理當有比較全面的說明。
在經濟上,民進黨政府如果走不出國民黨習慣的思維,最大的風險是:國民黨在走不通的時候可以誇耀自己有中國市場的聯結來吹噓,而民進黨在相形之下就只被嘲笑說是沒法幫大家「發大財」了。
——「民主」必須與「新的經濟視野與能量」並行——
從韓國瑜喊「發大財」之後,我聽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民進黨很多人說這次大選將是「民主」與「經濟」對決。
真是錯誤。
台灣當然不能因為中國在經濟上提供養分而犧牲自己的民主和主體性,但是在全球大亂局之下,台灣也不可能只靠舊有的「拚經濟」方式維持住民主和主體性。
我們的民主,需要有新的經濟視野與能量來支持,才能繼續發亮。
換句話說,「民主」必須與「新的經濟視野與能量」並行。
如何檢視這新的經濟視野與能量?
必須讓年輕人看到未來。
年輕人看得到未來,國家才看得到未來。
也因此,觀察這次大選的總統候選人,我是用三個標準:
第一,對於中國以及兩岸關係有清楚的認識,維持台灣的自主性;
第二,有破格的勇氣打破各種跑了太久的「這一棒」,使年輕世代有合理的創業與工作機會,蘊育新經濟出現的可能;
第三,不因為追求開發與成長,而犧牲民主社會應有的程序正義。
以下也來談談這幾位候選人:
——柯文哲——
儘管有民進黨暗助之力,柯文哲四年前敢以醫師身分挑戰財大黨大的連勝文,還是洋溢著破格的勇氣。
只是上任之初他雖然有許多破格的政策和主張,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以他處理大巨蛋的各種髮夾彎為代表,讓人看到他的破格在說話上多,行動上少。
上任時以事事公開透明為號召,最近顯露他自己也有黑箱,「喬蛋」會議內容曝光後先指責別人的反應,顯示早期直白的政治素人已經沾染傳統政治人物的陋習。
公宅政策跳票後的說法,顯示他對年輕世代的誠意不足。
柯文哲會說「中國至少不是朝北韓 而是朝新加坡方向移動」,顯然他對中國的認識異於常理到令人訝異。
台北四年下來,很多人都看出他是孤狼型的人物,難以建立團隊。這在台北市要大破大立都不可能,遑論治理國家。
此外,柯文哲沒有自己所屬的政黨。國、民兩黨推出人選,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候選人自己固然得為當選後的表現負責,政黨也要負責。做不好,大家下次會向政黨追究責任,用選票教訓政黨。
而柯文哲沒有廟可以追。何況,他還有「亞斯柏格症」為護身符。不論他做出任何事情,最後他攤一攤手,說他就是這樣的人呢?
很多人說韓國瑜扔下剛當選半年的高雄市長去競選總統,有違和選民的契約,不道德。這句話也應在柯文哲身上。他這次不過以三千多票勝過對手,還得感謝投票日的混亂,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都該謙虛、感恩,做好他市長的工作。
這兩天有一位他的鐵粉建議他不要參加2020大選。別人的話他不聽,他鐵粉的話應該聽。
——韓國瑜——
和柯文哲一樣,韓國瑜也是呼應許多人對「破格」勇氣的需求而登場的。但是在藍營。
韓國瑜不只在國民黨奄奄一息的狀態下,敢單槍匹馬去高雄挑戰當時說是拿出個西瓜都會贏的民進黨,打贏了一場破格的選戰。韓國瑜也敢和傳統國民黨上層力量劃分界線。
他不但選舉期間從不邀請這些人上台,選後也把馬英九算進三任把台灣經濟「玩殘」的總統之一,和陳水扁及蔡英文並列;到馬英九四月底要辦經濟論壇,韓國瑜再公開說他不理解馬英九任內衝不起來經濟,為什麼要在卸任後辦論壇。
韓國瑜強調他「接底氣」、對抗權貴的特色。這句話不只是講給民進黨聽的,也是講給國民黨聽的。他深知國民黨底層有些人對馬英九這些上層人的厭惡不下於對蔡英文和陳水扁。六一凱道上有些支持者的訪談就可以證明。
這也說明他為什麼最能滿足的是比較上年紀的深藍的熱情期待。他們認為韓國瑜是漫漫長夜終於等來的唯一救星,對於唯一的救星,當然只會是「非韓不投」。
所以這次如果韓國瑜真的成為總統候選人,那他代表的很可能是「國瑜黨」而不是國民黨。
國民黨上層當然不會體會不到這些,所以又有了馬英九、郝柏村等勸進郭台銘。所謂「以郭卡韓」,不是空穴來風。
然而,許多政治人物都是選戰一流,施政不入流,韓國瑜也是如此。但他不同於別人的,是手腳被看穿的速度破格,他毫不在意的程度也破格。這可能是因為他相信用「大發財」的咒語隨時給人灌頂就好,到美術館灌,放到外交上灌。
韓國瑜雖然不喜歡馬英九,但走的還是馬英九路線,只不過換上韓式語言包裝。
馬英九當年當選之後,馬上賣水果,因此有「我不賣台,賣水果」的名言。韓國瑜也是。
韓國瑜的「貨出去,人進來」,就是「服貿協議」的高雄版;接下來打總統選戰,那就是要打服貿的2.0版。要從經濟上跟中國一體化。
凡是國民黨的候選人當然都不免想要啟動服貿2.0,可也不免顧忌;而韓國瑜會特別無所顧忌,因為一切有「大發財」的咒語加持。
韓國瑜去香港見中聯辦的人,已經很多人批評,但我自己看,還有件事該注意。那就是他去見了人家出來,就把習近平在幾年前說的「定海神針」當成自己的話說了。
政治人物喜歡玩文字,有一個理由是想借由自己嘴裡那一點文字和別人的不同,表示彼此的底線不同。
而韓國瑜輕易讓對岸政治領袖的用詞穿音入腦,原封不動成為自己的語言。難怪所謂韓天媒體對他特別熱愛。
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才半年就要去選總統,除了有和柯文哲同樣要面對選民的契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屬於他的特有問題。
韓國瑜在他的五點聲明裡說:「只有台灣能改變,我才能真正改變高雄」,這是請大家忘了他當初選高雄市長的政見,除非他當了總統可以改變台灣,才能實現他改變高雄的政見。所以將來如果他當上總統,會不會又請大家忘了當初選中華民國總統的政見,除非他再有個更高的位置,否則無法實現他改善國家的處境呢?
至於當初他說要為高雄北漂青年做的改善,不知是否要等到那時。
——郭台銘——
郭台銘出來選總統,頭一個敢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放,另一種兩國論。這是破格的勇氣。
鴻海在中國的資產佔了絕大多數,員工人數也是。因為這麼大的投資,近五年也拿了中國957億元的補助。所以別人問他如果有一天中國要挾他怎麼辦,他說給他幾個月時間把廠搬到其他地方,這也是破格的勇氣。
但是郭台銘在講他的兩國論之後,中國方面雖然沒有立即翻臉,可已經透過媒體表示:「中國可是關注每個候選人的一言一行,若有口無遮攔者,將會被紀錄在案。」
這算不算要挾?郭台銘要不要花幾個月時間把廠搬到其他地方?到選舉前還來得及。
郭台銘參選後,他自稱,很多人也說他是成功的企業家,經濟政策會比其他政治人物好。但是我對這一點很保留。
富士康頻頻有工作人員跳樓自殺的那年,我看過一篇報導,其中訪問不具名的一位富士康女工。那個女工說,他們在生產線上的工作流程安排得沒有任何空隙,所以如果有個什麼東西掉到地上,她彎腰去撿的時候會盡量拉長到三秒鐘。因為那三秒鐘對她就是天堂。
台灣的企業,在代工模式微薄的利潤下,以Cost Down為經營管理原則,多不勝數。但是能做到像郭台銘這樣,依靠利潤微薄的代工,把鴻海集團做到今天這種世界級規模,絕無僅有,當然有過人之能。能把生產線的管理做到讓工作的人覺得有三秒鐘空隙就是天堂,說明了他過人之能的秘密。
但是要說以Cost Down 經營模式的過人之能來擘畫台灣走出長期 Cost Down 思維,走向 Value Added 的經濟發展,這可能需要不只一兩點的證明。
管理上讓工作的人覺得有三秒鐘空隙就是天堂的人當了總統,到底會創造出什麼樣的願景讓台灣的年輕人看到自己希望的未來,也需要論證。
最後也補充一點,郭台銘上次對蕭美琴發怒,說她不回答「請問台灣參加區域經濟合作的鑰匙,究竟是在華盛頓還是北京?」然後在自己臉書上回答是:「北京」。
這個回答不充分,應該是:「有的要看北京,有的要看華盛頓。」
——王金平——
對於這位代表一切老舊傳統的人,不想多說什麼,我寫過兩篇文章<如果我們再不注意縣市議員選舉>,<如何打破這麼聰明的三個設計>,請參考。
——朱立倫——
裝扮和表面上最想接年輕人的氣。但是從四年前的選舉,太聰明的避戰到最後不得不換柱,證明他的取巧與沒有擔當。
這次表態參選之後,看到以核養綠和國民黨的結合,馬上一改過去幾年在新北市長任內力擋核廢料的立場,改稱從沒有擋過核廢料,證明他的偷機。
一再取巧投機,暫時不想再多評論。
——賴清德——
勞基法修惡上透露的「賴功德」言語,說明他對經濟和產業政策的認知是最老舊的。
我一直說,民進黨政府執政後,雖然以「2025 非核家園」為政策,但是內部搖擺的人很多。去年「以核養綠」公投過後,賴清德說出「如果要以空汙作為標準,最好的能源就是核電」,引來核電幫的稱讚,證明他就是搖擺的最大卡。
而今年四月非核行動上街,因為蔡英文上街,賴清德也又跟著上,證明確實很投機。
台南鐵路東移案上顯示的傲慢與虛假,讓人對他對民主的認知有多少,產生基本的懷疑。
以赦免陳水扁為號召,在立法院公開講他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都是讓他可以取悅深綠台獨為靠山,有朝一日給他和蔡英文相爭的本錢。
這次他有本錢上賭桌了。
——蔡英文——
蔡英文實在和馬英九很像,都是能把一手好牌打到爛的高手。
4年前此刻,雖然選舉還在大半年之外,蔡英文和民進黨得勝的可能很顯著。很多人,尤其許多年輕人,都已經把蔡英文當救世主看了。我在那時寫了《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第一章就是「救世主改善不了的行政崩潰」,書尾則有一章是「憲法時刻,全民參政」。主要是預警未來蔡英文上台後不足付以樂觀的期待。
儘管有心理準備,但是等蔡英文實際執政之後,她的所作所為還是真能讓人意外。
身為民主國家的領裡,她有兩大盲點,也是為所欲為。
之一,就是迷信國會佔了多數,施政、立法可以不顧程序正義。
之二,就是趁著憲政體制的缺陷,把自己擴大遊走的空間當作是補藥,而不知是毒藥。
她因為這種不顧章法的遊走,擴大了自己恣意而為又不必負責的空間。結果自以為得利,卻不知有時也害了自己,葉俊榮能有機會在最後一刻放水管中閔,就是個例子。
蔡英文也有一些堅持,像是「非核家園」有相對一貫的立場和信念。
但是民主國家的領袖自己帶頭踐踏憲政體制,畢竟失去治理國家的正當性。
最後,和柯文哲一樣,蔡英文是各方政治人物裡最經營年輕世代的。但是執政之後,除了最後關頭覺悟終於挺了同婚之外,所做的許多事情還是辜負年輕世代的期望。尤其是勞基法修惡上。
她應該再看看2017年12月,反勞基法修惡遊行那天晚上,多少年輕人在街頭的憤怒。
——現在開始的準備——
你把每個人都講了這麼多問題,那怎麼辦呢?
你可能會問。
沒怎麼辦,就是面對現實,不論如何,下屆總統應該總會從他們幾個人裡面出來一位。
雖然很多人痛苦於不知該如何選擇,或者擔心選擇的後果,但是痛苦和擔心都沒有用。
所以就按自己的判斷來選一位比較最不爛的,或者自己願意承受其風險的。但必須非常非常仔細而謹慎地思考。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從現在起就準備好戰鬥位置——準備選後監督最壞情況發生的位置。做一些事。
這也是下篇的主題。
————–
6月13日(四)7:30 am
【從林飛帆們錯過的事看2020大選 (下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