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給大人看的漫畫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給大人看的漫畫】
1.
前年還沒疫情之前,連續幾個月我們每個星期在臺中的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辦活動,我注意到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女士經常出現。我看她的衣著和神態,和我心目中的目標讀者有些距離,有一天就忍不住找了個機會和她聊一下。
真不出我所料,也很出乎我所料。
她是一位會計師。都活了這麼久了,她說從來沒看過漫畫。
有一天,她說是在歌劇院偶然路過五樓我們的非常圖像空間,聽到一位漫畫家談自己的創作,就停下腳步聽了一會兒。
我問她是哪本書,她說是《上海大少爺》。
她頭一次聽人家談漫畫,也在現場看了些漫畫、繪本,從那之後就常來聽我們的講座了。
我實在覺得很驚訝。雖然料到她可能並不是常看圖像書的人,但要說是到了四、五十歲還一本漫畫都沒看過,還真沒想到。
我問她怎麼會。
她說就這樣啊。小的時候父母不讓看,然後讀書、考試,又出來工作(我不太記得她是否有談自己的家庭),一路就從沒機會,也沒想過要看圖像類的書。
我一方面大驚,也一方面大喜。
這簡直是我做image3非常圖像空間最想看到會發生的事當真發生了。
因為不停地說圖像閱讀有多有趣,多麼重要,而能夠使得從不看的人開始注意了。
我問她是否可以合照一張。
她說不行,但她會再來。
後來,可惜Covid-19 發生,有幾個月活動中斷也減少,我也沒再看到她。
我很希望有機會再見到她。見到她的話,一定要推薦她讀《幸福路上》。
2.
簡單說,《幸福路上》是一套給大人看的漫畫,一如2018年上演的同名電影,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卡通。
《幸福路上》的故事,是宋欣穎發想的。
宋欣穎原來在台灣讀政治;後來去京都大學讀電影理論,生活了兩年;再去美國攻讀電影碩士,主攻編導,然後回台灣之後籌備拍攝《幸福路上》動畫長片。
之前我們就出版過宋欣穎的《京都寂寞》,所以認識她,也一路看到她籌拍《幸福路上》的經過。
欣穎想講一個叫小琪」的女孩,長大出國留學,並在國外結婚生活後,因為阿嬤去世而回來台灣,與過去的朋友重逢,回憶童年,對照自己迷惘的人生,重新思考「幸福」的意義。
我們聽宋欣穎講她從一開始拍了短片就吸引到很多投資可能,而她又如何為了堅持原則,走一條難走的路,堅持到最後拍出了動畫長片,也拿到國內外眾多影展的最佳動畫長片。
而電影上映後三年所出版的《幸福路上》漫畫兩集,更詳細地講小琪童年的故事,一方面像是電影人物的前傳,另一方面也才知道這才是宋欣穎構思的原型。
因為她原來就想製作一部像是台灣版《櫻桃小丸子》的動畫影集,講小學一年級的小琪每天經歷的稀奇古怪、荒謬好笑的故事。只是後來種種原因,反而使她拍了電影版的故事。
電影上演成功、獲獎,只是宋欣穎忘不了她曾經設計過的種種連自己想到都覺得好笑的故事,所以就又想轉化為漫畫,於是找了同樣是動畫系畢業,主要做動畫製作、插畫的羅荷合作。
我看過最原始她們試做的幾頁作品,當時覺得可以,但是對實際真正要畫成兩本每集各200頁左右的漫畫會如何,也覺得好奇。
而現在書出來,看了一個下午,非常好看。
漫畫最難的是分鏡。羅荷的分鏡不只流暢,筆觸也生動又恰如其分,把輕重大小的韻律掌握到位,可以看出創作的用心又自然。
宋欣穎說「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是她認為好故事所必須具備的渲染能力, 也是她作為一個創作者,希望帶給讀者的故事。 她選擇羅荷一起合作確實是好眼光。
在疫情中,大家大多隔離的狀況中,讀《幸福路上》讓人可以回憶起童年,也回想起生命中諸多美好。
也期待看到小琪在參加完「六燈獎」之後的故事。
有阿美族血統的阿嬤,被小琪的同學說是「番仔」。 阿嬤和她的這一段對話,很美好。很感人。

 

小琪上過「保密防諜」的課,回家發現家裡有「匪諜」這一段,好笑又沉重。

 

圖像畫出了小琪所有的聲音。分鏡流暢。

 

表情、分鏡和狀聲字搭配恰好,也聽得到她的歌聲。

 

 

2021 年 5 月 30 日,15:30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在星期7的今天,偶然看到幾個月前的一則日本新聞。這才是真正的施政。
因為Covid-19的疫情對大家造成心理傷害,日本自殺人數突增,女性自殺率尤其比前一年增加近15%,因此日本政府今年2月中旬宣布新設「孤獨與孤立事務大臣」職位,由坂本哲志出任,要「針對人民感到孤獨、與社會隔離等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對策。」
也因而知道英國是在2018年就首設「孤獨事務大臣」的國家,當時首相梅伊說,「孤獨」問題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她要設法「解決老人、看護者、失去摯愛者所面臨的孤獨問題,這些人沒有傾訴的對象,也無從分享想法或經驗。」
而日本這次特別要找出緩解女性自殺率升高的原因,讀來驚心:
「東京等大都會有許多一人獨居的單身女性,疫情期間待在家中,避免探親,加劇了女性的孤立感;婦女失業率暴增,使她們失去穩定居所或難以養活自己。……
「已婚女性若居家辦公,家務和育兒分工的嚴重不平等,可能加重她們的負擔;而對於遭受家暴與性侵犯的女性,隔離使她們被迫與加害者關在一起,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這不是台灣社會也會發生的事嗎?
我們社會因為對其他國家的疫情麻木,而失去警覺的能力,輸了這一城,現在應該趕快參考日本的例子,及早準備因應疫情之下的孤獨課題,尤其是女性的壓力吧。
一個理想的社會的系統和環境,應該讓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過孤獨 Alone 的生活,但是在生活或心理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能找到支援,而不感到 孤離或孤單 Lonely。
日本首位「孤獨大臣」上任 背後驚人數字不容忽視:去年自殺人數逾2萬-風傳媒
新冠病毒2020年肆虐全球,疫情對人們造成心理傷害,日本自殺人數突破2萬,為11年來首度上升。女性自殺率尤其令人擔憂,去年該國多達6976名女性自殺喪生,比2019年增加近15%。對此,日本政府2月中旬宣布新設「孤獨與孤立事…

政府「疫苗採購捐贈」政策出了2個問題

G 政府與政治K 健康/醫療/社會P 隨筆
【政府「疫苗採購捐贈」政策出了2個問題】
繼一些地方政府要自行採購疫苗之後,這兩天有企業和宗教慈善團體要採購疫苗捐贈政府。而昨天陳時中公布政府的政策,說「疫苗採購應由政府出面簽約、出資,並由政府統籌分配執行」,又引起很大爭議。
我認為這是因為政府在這個政策上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該分開講的話,卻混著講」。
地方政府去國外申購疫苗,當然應該由中央政府出面簽約、出資,在這件事情上中央地方一體,如果多頭馬車會天下大亂。(請參閱我前幾天寫的相關文章。)
但是企業或民間團體去國外申購疫苗捐贈政府,在只要是經由合法管道,並且是值得信賴的「原廠」、「直接來台」、「交由政府統籌分配執行」三個前提都能滿足的前提下,政府沒必要堅持還必須「由政府出面簽約、出資」。
所以,這個政策如果把「地方政府」和「企業或民間團體」分開處理,對「地方政府」就強調「由政府出面簽約、出資」,對企業或民間團體就不必提這句話,就沒事了。但因為把兩者混在一起,所以這個政策裡就少不了「由政府出面簽約、出資」這句話,結果徒增困擾。
另外,這個政策的第二個問題,是「該明講的話,卻隱藏不提」。
該明講的話,就是不論企業或民間團體,要採購並捐贈經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疫苗,政府都很歡迎,但排除中國製造的。
整個COVID-19 疫情,從開始爆發,我們一路看過世界衛生組織幫中國遮掩、拖延了多少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到今天都還在持續。而中國國藥疫苗提供海外施打,造成的爭議也已經很多。
所以我們在同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疫苗中,要對中國製造的疫苗保持警戒,是合理的。不要忘記,台灣去年能有那麼好的防疫佳績,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是全世界最早對中國警戒的。
何況,還有台海特殊的情況。
近年來中國一直升高武統壓力,不只長期以一千四百枚飛彈瞄準台灣、頻頻以空中及海上武力脅迫,最近還強調要「掌握打贏各種形式生物戰的主動權」。世界其他各國也許只須擔心中國疫苗的品質問題,但我們在台灣不能不提防中國提供台灣疫苗有成為「木馬」的危險。
所以政府在歡迎企業、民間團體採購捐贈疫苗的同時,必須在政策和辦法中清楚地註明不能只是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疫苗,要把中國疫苗排除在外。這樣清楚宣示才是合理的。
因為沒有把這一點講明白,所以只好想用「由政府出面簽約、出資」這句話來把關,結果又是徒增困擾。
這就是「該講的話,卻隱藏不提」的問題。
這些該講的話,越早講越好,越晚講越難講,越沒得講。
那最後要問一個問題了:為什麼要排除中國疫苗這麼一個簡單易懂的道理,民進黨政府卻遮掩不提,寧可給自己製造這麼多麻煩也要迴避不清呢?
往好處推測:有可能是他們自己又怕戴上「反中」的帽子。
但偏偏他們「反中」的話並不少講。如果在其他地方都不怕「反中」的帽子,沒有任何理由在這個真正需要對中國警戒的地方卻連話都講不清。
否則,別怪自己把火越燒越旺。

2021 年 5 月 29 日,20:21

P 隨筆
這應該是疫情開始減緩的指標吧:
我家附近的超市架上還有泡麵,但冰品櫃空空如也。
我趕去便利商店搶購幾支。
周6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