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o hero

2020 年 12 月 13 日,04:30

P 隨筆
為什麼此人會半夜三更去買一大包衛生紙?
因為睡到半夜起來,突然想起有個資料要列印出來檢視比較方便,就出門去了便利商店。
進門後,看到好久不見的一位店員。
我認識他,知道他都是上大夜班。但有幾次看到早上他穿著便服還在櫃台忙這忙那,所以有一天就好奇地問了他為什麼。
他跟我說:下班啦,可是看同事還在忙,就再幫他們一下。
我想:做這麼辛苦的工作,還這麼有責任感,應該是店長吧。
他說不是。指一指有一位帶著嬰兒車娃娃在上班的一個女孩子,說她才是店長。
這讓我更好奇了,就問他是否有空聊聊。
他說好啊,「大哥,我請你喝飲料,你要喝什麼?」他問。
我說不用不用,我來請你。
他說:「我請你啦。不用客氣。」很像店是他開的,他是老闆。
所以我們就又聊了一陣。他是工科出身,過去在工廠裡工作,加班很晚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和便利商店結緣,這兩年就在便利商店工作。
他說大家比較不想做大夜班,所以他就做。早上下班了,如果看大家忙,就幫一下。甚至休假天,如果臨時有事叫他來,他也來。
這和我想的差很大,做這種耗體力的工作,休假天應該能多休息就多休息。
「也沒差啦,反正在家閒著也是閒著。」他說。
我問他便利商店的工作,要忙這麼多事情,泡咖啡幫報稅還得做冰淇淋,不是很累。
他說:我們就是服務業嘛。就是要讓客人開心。
像是半夜有的客人來買酒喝,就是要找他聊天,陪喝一杯。
「那也只能陪他喝一杯。」他說。
這公司沒有什麼規定嗎?
「可是公司也要我們服務客人,讓客人開心啊。」他說。
那天和他聊天很愉快,也收穫很多。後來想,他應該也很高興:又服務了一個客人讓他開心了。
但我最開心的是:看到一個年輕人可以如此自在的工作。所有的工作條件都不放在他心上,很有氣派地工作。
所以今天難得在半夜他正式值班的時候見到他,想一定要在列印資料之外,多給他創造些營業額(把他當店老闆看)。
但是我不想買那些增加體重的飲食,也想不出什麼別的,最後就買了一大包衛生紙。
甘巴迭!小天!

兩個關鍵字+一個金句

F 文化相關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兩個關鍵字+一個金句】
今天下午在「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主持「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講座,聽了兩個關鍵字和一個金句。
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的關鍵字是「說故事的能力」、政大徐美苓教授的是「大腦素養」。我覺得這兩者正好一感性一理性,剛好相輔相成,並且都是我們出版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書裡所提到的特質。
結束後,和「左轉有書X 慕哲咖啡」的負責人慧如聊了一會兒。她談經營書店的辛苦,為什麼必須做餐飲,把場地出租辦活動等等。聽她說了出租給 NGO團體的價格之後,再聽到給出版業的價格反而更低之後,我訝異地問她怎麼回事,難道出版業比NGO還可憐?
慧如說:「是啊。因為NGO是非營利事業。而出版業是營不到利的營利事業。」

2020 年 12 月 12 日,13:28

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補記+照片)
何華仁的鴞隼之章展覽, 我本以為今天最後一天,趁最後機會來看。真是充滿生命力。後來發現是到12/20,還有一周時間,請把握。在福華飯店二樓。
補記:我看完去吃了午餐,要走的時候又繞過來看一下,幸運地遇上了野生的創作者何華仁,就一起自拍一張。
今天還學會了「鵟」這個字。
遊隼系列的「交配」。

 

遊隼系列的「共浴」。

 

「照護」。三雙眼睛清清楚楚地看著你。

 

這幅「夕照群鷹」,是每年寒露前後,固定飛來恒春半島的一群鵟鷹。

 

這一幅是「出洞」。栩栩如生之外,我好奇何華仁是怎麼和他們打的照面。

 

幸運地遇見創作者本尊。

 

 

https://www.facebook.com/rexhow.dna/posts/3892244334143076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F 文化相關K 健康/醫療/社會O 活動與新聞報導P 隨筆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後疫情時代的展望」計劃的「記疫之社會對話系列」,在12月12日星期六舉辦第五場了。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兩位主講人是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和政大徐美苓教授。我擔任主持人。
黃俊儒教授談的焦點是『進入「數位說故事」的知識傳播年代』。
疫情造成數位溝通環境的成熟與躍進,除了數位通訊、線上會議、線上課程大增之外,另一種新的「數位說故事」形式很可能大大地改換了新一波知識及文化傳播的面貌。Netflix, 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都呈現爆量的成長趨勢,podcast也順勢崛起。這些平台把「數位說故事」的媒介、製作環境,及受眾接受方式的數位化推波助瀾,達到新的高峰。
所以黃俊儒教授認為:『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更為複雜、更富含知識、更能體現文化感受的故事架構是免不了的進路…..而文化傳播及知識傳播之間的界線也會越來越模糊,「透過故事學習」可能會是更加明顯與普及的態勢。這樣的發展不僅可能影響「校園內」的學習(例如作為教材),對於「校園外」的學習衝擊會更大(例如binge watching的現象)。所以在後疫情的時代,我們需要學會更多挖掘與講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不僅對於文化的深耕有幫助,對於知識的創新與學習也會有同樣的助益。』
徐美苓教授談的焦點是『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挑戰與展望』。她也關注數位平台在這次疫情的作用,除了Netflix、Spotify等影音串流平台的「COVID效應」之外,還有各種「開放博物館」、「開放圖書館」的藝術與高雅文化共享。
但是徐美苓教授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當閱聽眾需要的內容、獲得的管道、累積與生產的方式醞釀著變化,我們接收到的觀點與內容不再一致;即使同一議題,也因選擇載具差異,導致觀點差異越來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效應。過去由專家壟斷的知識一旦解放,民眾雖拿回詮釋權,知識的定義也不再定於一宗,但不免眾聲喧嘩,再現巴別塔。…….但是事實的查核永遠趕不上虛假或惡意訊息的製造與病毒式地擴散,此時更重要的角色是導航(navigation),即導引大眾如何更有智慧地搜尋與運用(或不運用)訊息,提升與賦權自身資訊獲得的判別素養。換言之,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的查核次數與機構,而是大腦的啟動。』
他們兩位的講綱,可以到這裡看:https://bit.ly/37QpvwK
歡迎大家來聽他們兩位精彩的交流,也希望能在現場與大家共同討論他們所提出的觀點。
時間:12/12(六),下午2-4點 (下午1點30分開始報到)
地點:左轉有書X 慕哲咖啡(台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1號)
主講:
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兼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徐美苓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主持:郝明義
報名網址:https://bit.ly/3gKBbF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