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C 出版

2023 年 5 月 7 日,22:59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有些書必須看紙本。
有些書必須看大開本。
有些書必須好幾本一口氣看完。
常勝的新版《Baby.》就是了。
2.
「初心想要畫《Baby.》這部作品,算是我離開做了十五年廣告業的理由,也是成為漫畫家這個夢想的一個開始。…..
「這部作品花了近五年的時間,應該是我所有作品中耗費時間最久的一部作品。在那個時期,我並非如編輯口中所說是一個不遲交的漫畫家,相反的,有幾次雜誌連載必須因為拖稿而休刊,如此走走停停,甚至在連載後為了度過家中經濟困難的時期,我到友人的廣告公司擔任顧問,以及全職上班近半年時間,僅能以早上較早起的時間與下班後的時間繼續完成這部作品。 」
3.
《Baby.》不只是好看的漫畫。
常勝把女性角色畫得真是撩人。
也因此,我覺得他在第二集結尾談伊蕾莎的人物設定,以及在滅亡日之後的裝扮,應該有他沒有說出來的「暗坎」。:)
4.
常勝說他本來排斥出新版,但是「現在我很慶幸決定讓《 BABY. 》重新出版,甚至瘋狂的覺得或許可以想想《BABY. 》第二部。
「在實際上與故事裡同樣經過十五年後的世界,那會是一個如《瘋子麥斯》(Mad Max )加上《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的世界。」
期待。
5.
在那之前,看過《Baby.》的人,請收藏大辣這個新版本吧。肯定值得的。(即使現在搶購不到簽名版。)
沒看過看過《Baby.》的人,請看吧。肯定值得的。
(對了,這也是有關「母親」的故事。如果自己的老媽愛看漫畫,可以送給她當母親節禮物。^^)

2023 年 5 月 3 日,22:49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埋設在南洋
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
那裡有椰子樹繁茂的島嶼
蜿蜒的海濱,以及
海上,土人操櫓的獨木舟⋯⋯
我瞞過土人的懷疑
穿過並列的椰子樹
深入蒼鬱的密林
終於把我底死隱藏在密林的一隅
於是
在第二次激烈的世界大戰中
我悠然地活著
雖然我任過重機鎗手
從這個島嶼轉戰到那個島嶼
沐浴過敵機十五糎的散彈
擔當過敵軍射擊的目標
聽過強敵動態的聲勢
但我仍未曾死去
因我底死早先隱藏在密林的一隅
一直到不義的軍閥投降
我回到了,祖國
我才想起
我底死,我忘記帶了回來
埋設在南洋島嶼的那唯一的我底死
我想總有一天,一定會像信鴿那樣
帶回一些南方的消息飛來──
(《獵女犯》<輸送船>的「信鴿(序詩)」)
2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台籍青年陳武雄終於在基隆上岸,自南洋活著回來。二十一年後,作為詩人的他,以仍帶有一些日本味的異質中文,慢慢寫下第一篇小說〈輸送船〉。在書桌前,隨著波浪的搖晃,與引擎的爆音,再次回到戰火中的南洋。這一段記憶,彷若一個遲遲無法結束的夢境。十七年間,他陸續寫下十多篇角色、精神相通的戰爭系列小說。集結成冊時,他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為什麼非得透過小說,回到南洋不可呢?他在〈輸送船〉的序詩〈信鴿〉寫道,他把死埋設在南洋。但直到戰爭結束、回到故鄉,他才想起,忘記把自己的死帶回來。……..
『一九六七年,在出版兩冊中文詩集之後,他開始著手撰寫短篇小說。他虛構了一個角色林逸平兵長,與之共用一份兵歷表。大概所有的讀者都知道,林兵長的原型就是陳武雄,但為何他不以自傳或回憶錄的方式撰寫?在充滿禁忌的戒嚴時期,透過小說的虛構,也許能稍稍迴避自身經歷的直接指涉。但我想,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並非什麼值得拿來說嘴的事,而是創傷。每一次想起,也許就會讓他感到混亂,焦慮,喘不過氣。所以他將半個自己忘在南洋,不願輕易提起。小說中穿著軍裝的林兵長,並非英雄般的存在,而是帶著生而為「人」的軟弱,恐懼,良善,悲傷,醜惡,慾望,殘虐,認同的混亂與矛盾,無奈,愛,柔軟,苦痛,輾轉於島與島之間,潛伏在南洋的密林裡。他寫下林兵長這個角色時,也許也反覆地想著:我也是這樣的人嗎?我有沒有比他更正直,更良善?所以他需要漫長的時間,以及更多迴旋的餘裕,稍稍離開自己,也更加客觀地面對自己,從個人的傷口、台灣人集體精神的裂縫,重新探視這段艱難的過去。在各種層面上,他都必須很勉強自己。無論在語言上,或是在精神上。
『因為唯有重新接回被忘卻在南洋的自己,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回到自己的故鄉,用餘生完整地活著,再完整地死去。 』(陳允元)
3.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陳千武是台灣最被低估的小說家之一。部分的原因,或許是他以詩人桓夫知名,在新詩方面的成就太過耀眼,蓋過了他的小說創作;也或許是因為他的小說數量較少,總共只有《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和《情虜》兩本。而後者卻又體例不一,真正完整的作品恐怕只能算上《獵女犯》。
『然而,就算只考慮《獵女犯》,陳千武也足以在台灣小說史上留名。正如同「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的副題,這本書是以一名日治時期的志願兵林逸平為主軸,所撰寫的一系列短篇小說。
…….
『在我的印象裡,台灣文學很少有如《獵女犯》一般,同時匯集了這麼多不同族群的作品。日本軍官、沖繩新兵、台籍志願兵、來自日本朝鮮菲律賓的慰安婦、印尼當地的原住民與娘惹、前殖民者荷蘭人、移民到東南亞的中國人⋯⋯ 甚至還有士兵之間的同性性行為(但不是性愛)。戰爭使得人們離開了安居樂業之地,無論是侵入者還是被侵入者,都在此一殘暴的背景下,有了一重扭曲的「跨文化交流」。而恰恰是在諸族群交會衝擊的地帶,《獵女犯》把一個看似老掉牙的題目寫出了新境界:台灣人是什麼?「我」的內涵與邊界何在? ……..
『您手上的這個版本,將是目前為止,最完整收集陳千武所有戰爭小說的集子。本書自附錄〈卡滅校長〉以下的五篇文章,都是原版《獵女犯》所無,幸賴編輯的費心搜羅,才將這些應該屬於同一脈絡的篇章集於一書,讓讀者能完整品味。也期盼新版《獵女犯》的出版,能成為文學界重新評價陳千武小說成就的契機,看見他那略微生硬的文辭底下,也無法埋沒的小說靈思。』 (朱宥勳)
4.
今天本來該忙別的事情,但拿起《獵女犯》,就完全無法放下。
「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向大家推薦。

2023 年 4 月 30 日,22:30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寫故事的形式有很多種。寫成短篇小說,寫成長篇小說;寫成電影劇本,寫成電視劇本,寫成舞台劇…..
大衛.卡利 (Davide Cali)專長寫繪本故事,為繪本編劇。他寫了超過百本繪本、童書,創作豐富又多元,翻譯成三十多國語言,也在國際書壇獲獎連連。
繪本要表現得精彩,除了故事,重要的當然是畫家。畫家用圖像不只把故事具像化,更要延伸或擴大原來的文字故事,使得言外之意在新的維度展現;又或者,讓圖像和文字結合之後,產生化學作用而蛻變為一種新的故事。
所以寫繪本故事的人怎麼找到有默契的畫家合作,或畫家怎麼找到有默契的寫故事的人,很關鍵。
2.
讀大衛.卡利和莫尼卡.巴倫可 (Monica Barengo)合作的繪本,就能充分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溝通的自在與流暢。
之前我們出版過他們合作的《白花之愛》和《毫無來由的那日》。
《白花之愛》將白花比喻為愛情,敘說愛情的到來及逝去。女孩在照顧花的過程中,體會愛的存在和對於愛有新的思考和領悟。
《毫無來由的那日》裡的主角則長了一雙翅膀,讓他很困擾且沮喪,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翅膀獨特的美麗,並遇上了一個女孩。
這個月我們出版了他們新創作的《作家和他的狗》,這部作品入選2022年《紐約時報》年度十大最佳繪本。
故事以一隻窩在懶人沙發的法國鬥牛犬作為開頭,牠悠悠哉哉地翻滾身軀和聆聽著在周遭的聲響。牠知道主人每天一早就會坐在桌前,甚至連衣服都不會替換,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忙碌得打著字。
作家總在埋首寫作,狗兒陪伴在他身邊看出這個主人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很令人擔心。所以狗兒開始想要給作家的生活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只是沒想到給牠自己也帶了莫大的變化。
這是一部不論是否有養狗的人都會看得微笑起來,心裡也溫暖起來的書。
而這次的故事,是由莫尼卡.巴倫可起頭的。她說是因為她養了一隻狗,看這隻狗總是坐在她的書桌旁,等了又等,等她站起來,而插畫家的生活又常常需要久坐,所以她想畫一本狗的故事。
而大衛.卡利 (Davide Cali)很輕靈地就從一隻狗的視角,又講出了一個愛情故事——讓人看得會開心起來的愛情故事。
看過《白花之愛》和《毫無來由的那日》的讀者,請再看看這一本《作家和他的狗》。
五月,祝有情人都能相守。

2023 年 4 月 25 日,21:59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甘迺迪總統遇刺六十周年之際,重新認識他的理由
0.
今年11月,是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六十周年。
儘管當年有華倫調查委員會做了結案報告,但懷疑另有陰謀的聲浪一直不絕。這麼長的歲月裡,美國政府持續不肯公布所有檔案,更火上加油。
1992年,美國曾經立法要求行政部門必須要在2017年之前公布此案所有情資,但直到今天都沒有實現。
去年年底,拜登又宣布將在2023年6月再公布一批,然而還是會有2,545件只公布一部份,另有515份文件則完全不公開。
一個風華正茂,帶領美國國力趨向全球顛峰的總統,在光天化日之下遇刺,完整的來龍去脈卻成了跨世紀之謎。
但也正因為如此,如何真正認識甘迺迪,明白他在那個騷動、危險的年代做了些什麼事情,這些事情在今天全球引陷入動盪、危險的時刻有什麼意義和參考價值,是紀念他最好的方法。
1.
甘迺迪這個名字,對今天許多讀者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如果拿大家比較熟悉的雷根、克林頓、歐巴馬來做個對照,就可以對他有個認識了。
在主要研究美國歷任總統的傳播學者凱薩琳.賈米森(Kathleen Hall Jamieson)眼中,甘迺迪是這樣的一位總統:雷根和小布希不具備他對細節把控的能力;福特和卡特缺少他的機智;柯林頓缺乏他的簡潔;歐巴馬和老布希沒有他泰然處理合作與讓步的氣魄。
而說到民意支持度,甘迺迪任內平均百分之七十的支持度,更遠非其後任何美國總統所能企及。
超越這之上的,是甘迺迪短短三年任期為美國也為全世界發揮的承先啟後的意義和作用。
甘迺迪就任的時候,是個關鍵的世代交替之際。
國際上,二戰結束後制定世界秩序的人在退場;民族自決的新浪潮下,法國退出阿爾及利亞,越南開始成為新的衝突焦點;柏林圍牆建立,美蘇對立在古巴一路升溫…….
在美國國內,電視進入家庭,成為改變作息的新媒體;貓王、巴布.狄倫陸續登場;黑人民權運動、女性平權運動在高漲;戰後的經濟榮景進入衰退期;不同政治人物提出保守和前進的政策南轅北轍。
但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甘迺迪閃亮登場。
自稱是「一個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的甘迺迪,為美國也為世界擘劃的新邊疆和新未來,遠不只是前進,而是「進行一個飛躍」(季辛吉語),不只為美國形成新的國家氛圍,也為世界提供新的思維框架。
也因此,甘迺迪在任那三年成為和亞瑟王神話相聯接的「卡美洛」(Camelot)盛世傳說。
2.
甘迺迪家族在他百年誕辰的時候策劃、主編了《甘迺迪:美國願景》。是一本方便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認識甘迺迪的書。
他們按甘迺迪生命各個階段,以及相關重要事件和議題,分了七章,邀請世界各國和甘迺迪有關聯的重要人士撰文,包括以卡特、季辛吉為代表的美國政治人物,以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代表的國際人物,以保羅.克魯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以諾 曼.梅 勒、唐.德里羅(Don DeLillo)為代表的文學家、以葛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 為代表的社會運動家,以勞勃.瑞福為代表的演藝人士,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宗教人物,共四十四位執筆。
這些作者不只各自以帶著感情又保持客觀的文字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並且以互不重複的角度串連起一部甘迺迪的傳記。
這樣再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甘迺迪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加上重現當年時空的大事年表,還有以名攝影家Jacques Lowe 作品為代表的眾多珍貴照片,就形成一部方便認識甘迺迪置身的時代氛圍、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做了些什麼事的書。
3.
在2023年的臺灣,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甘迺迪?
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是,六十多年前,甘迺迪面對的,也是動盪、危險的時局。
美蘇進入太空競賽,連核武試爆也要進入太空。
美蘇對抗,古巴飛機危機壓迫到核戰幾乎一觸即發。
以農藥為代表的新興科技,給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以金恩博士為代表的黑人民權運動進入高潮,而白人的拒斥激烈。
女權運動給傳統男性為主的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失業率高漲。
眾聲喧嘩,民主、共和兩黨對立嚴重。
所以,甘迺迪在開創新局中,他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兩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以及身為領導人和公職人員如何堅持信念,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是我們可以借鏡的。
4.
尤其,在自由和共產陣營對峙的緊張一路升高中,甘迺迪對戰爭與綏靖的觀點,最值得我們參考。
他有許多深刻的論述,這裡只從他幾篇演講中摘錄幾個重點。
「一類人,在我看來,他們竭力主張投降路線──安撫我們的敵人,犧牲我們的承諾,不惜任何代價購買和平,拒絕為我們的武器、朋友和責任有所擔當。如果他們的觀點得勢,自由選擇的世界今天會變得更小。
「另一類人,在我看來,是那些竭力主張戰爭路線的人:將談判等同於綏靖,以強硬取代堅毅。如果他們的觀念得勢,我們現在將處在戰爭之中, 而且不止在一個地方。
「一個奇怪的事實是,這極端對立的雙方彼此相似。每一方都相信我們只有兩個選項:綏靖或戰爭,自殺或投降,屈辱或浩劫,變『紅』或死亡。 ……一方相信,任何和平方案都意味著綏靖;另一方認為,任何軍備增長都意味著戰爭。一方認為所有其他人都是戰爭販子,另一方則將所有其他人都視為綏靖分子。雙方都不承認自己的路徑會導致災難,但雙方都不能告訴我們,一旦我們登上綏靖或持續干涉的災難性斜坡,我們該如何劃定界線,應該在哪裡劃定界限。」(摘自《談判的作用》演講。)
也正是在這兩個極端的對立中,甘迺迪「一個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的視角非常明亮。
一方面,他相信:「我們不會示弱,誘惑他們輕舉妄動。因為只有我們真正擁有強大的武器時,才能完全確保它們絕不會被使用。」
一方面,他也相信:「雙方都要記住,謙恭不意味著軟弱,真誠總是有待檢視。讓我們雙方絕不要出於恐懼而談判,但是我們也永遠不要畏懼談判。」(摘自1961年就職演講。)
而甘迺迪對和平的定義,更是務實。他相信和平是「動態」的,是一種過程,是很多人行動的總和:
「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 式。
「……世界和平就像社區的和平一樣,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鄰居,只需要他們在共處中相互容忍,有爭議時能夠訴諸公正、平和的解決途徑。」
而在和平可以動態保持的過程中,甘迺迪顯然對時間的作用又是樂觀的:「歷史教會了我們,國家之間的敵意就像個人之間的敵意一樣,不是永遠不變的。無論我們的好惡看似如何,時間的潮流和接連的事件會使國家之間、鄰里之間的關係產生驚人的變化。」 (摘自《和平的戰略》演講。)
而他逐步化解古巴飛彈危機可能導致核戰的過程,實踐了他所有的信念和方法,值得一再細讀。
5.
《甘迺迪:美國願景》因為邀請達賴喇嘛寫序,中國反對,甘迺迪家族又堅持不退讓,所以沒有機會在對岸以簡體字出版。
非常感謝在尹麗喬博士的引介下,大塊文化在甘迺迪遇刺六十周年出版這本書,以全球唯一中文版和讀者見面。
很榮幸。
全書有六百張以名攝影家Jacques Lowe 作品為代表的眾多珍貴照片。 甘迺迪因為二戰時從軍受傷,背痛一直困擾他,因而經常需要站者辦公。

 

目錄。

 

共分七大章。這是第四章開頭。

 

甘迺迪家族在他百年誕辰的時候策劃、主編了《甘迺迪:美國願景》。是一本方便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人認識甘迺迪的書。 他們按甘迺迪生命各個階段,以及相關重要事件和議題,分了七章,邀請世界各國和甘迺迪有關聯的重要人士撰文,包括以卡特、季辛吉為代表的美國政治人物,以前捷克總統哈維爾、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代表的國際人物,以保羅.克魯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以諾 曼.梅 勒、唐.德里羅(Don DeLillo)為代表的文學家、以葛洛麗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 為代表的社會運動家,以勞勃.瑞福為代表的演藝人士,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宗教人物,共四十四位執筆。 這些作者不只各自以帶著感情又保持客觀的文字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並且以互不重複的角度串連起一部甘迺迪的傳記。

 

搭配精選的三十一篇甘迺迪關鍵時刻的精彩演講。

 

重現當年時空的大事年表

 

在2023年的臺灣,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甘迺迪? 有很多理由。最重要的是,六十多年前,甘迺迪面對的,也是動盪、危險的時局。 美蘇進入太空競賽,連核武試爆也要進入太空。 美蘇對抗,古巴飛機危機壓迫到核戰幾乎一觸即發。 以農藥為代表的新興科技,給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以金恩博士為代表的黑人民權運動進入高潮,而白人的拒斥激烈。 女權運動給傳統男性為主的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失業率高漲。 眾聲喧嘩,民主、共和兩黨對立嚴重。 所以,甘迺迪在開創新局中,他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兩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以及身為領導人和公職人員如何堅持信念,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是我們可以借鏡的。 尤其,在自由和共產陣營對峙的緊張一路升高中,甘迺迪對戰爭與綏靖的觀點,最值得我們參考。

 

 

2023 年 4 月 23 日,15:44

B 閱讀C 出版P 隨筆
1.
2023年,ChatGPT4 新AI 革命成為話題,也引爆眾多有關學習、閱讀、教育相關焦慮的時刻,在4月23日這個世界讀書日,可以讀什麼書?
我會說:十九世紀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的自傳:《我的知識之路》。
雖然是將近兩百年前的書,但是這本書揭露了一個人可以如何擺脫既有教育的桎梏和影響,超前開發自己智能,以及其方法。
約翰.彌爾經常被人稱之為「天才」,他的自傳也經常有人說是「天才之書」。但彌爾絕不會同意這一點,因為《我的知識之路》告訴我們的,其實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然而只要有心就可以有所依循的學習之路。
而新AI 時代,正好把其中一些比較特殊的條件和環境,更轉化為人人易得,人人皆可擁有。
2.
約翰.彌爾身有政治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等多種身分,並有許多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清末民初之際,嚴復翻譯了他的著作,因而以「穆勒」之名而為華人世界所知。
然而約翰.彌爾並沒有進過學校體制受教育。他父親想依照自己的想法,使他得到最高等的知識教育。
因此,他的童年沒有玩具,也沒有什麼兒童讀物,三歲就學希臘文,七歲讀柏拉圖的前六篇對話。八歲學拉丁文,開始讀西塞羅的演說辭及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整個童年,他熱中於閱讀及撰寫歷史的練習。其他學習的重點,則是數學。
十二歲起,約翰.彌爾開始讀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學習經院邏輯。十三歲讀完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課程。十四歲學會法文,開始離家遠行,去法國遊歷一年。回來後,約翰.彌爾雖然仍然在他父親指導下讀書,但是父親不再是他的導師了。此後,彌爾認為在促使他智力的發展方面,寫作重於讀書。
3.
約翰.彌爾這麼「早熟」的學習,特殊之點不只在於他父親詹姆斯.彌爾希望他學了些什麼,更在於要他怎麼學的。
詹姆斯.彌爾出身寒微,鞋匠和小農之家。雖然日後進了愛丁堡大學,畢業後成為研究希臘的學者,但一直也只能在雜誌上寫些不論政治還是宗教見解都不做違心之論,不為英國權貴人士所喜的文章,靠著有些不穩定的稿酬來維生。
約翰.彌爾回憶他父親,除了說這樣還敢結婚生子,養一大群家口令人吃驚之外,還有他仍然能堅持自己的研究,花了十年時間逐步計劃、寫作了自成一家之言的《印度史》。
也就在他寫《印度史》的同一張桌子上,詹姆斯.彌爾教起自己的兒子從希臘語開始學習之路。一條和其他家長教育孩子不同的學習之路。
「大部分經過訓練而學識豐富的兒童或少年,他的精神力不但沒有因為有學識而加強,反而受它的連累。他們的腦子充塞著單純的事實和他人的意見言辭,把這些東西接受下來,代替自己思想的力量。這樣,由那些傑出的父親不遺餘力地教育出來的兒子,長大後常常只成為學舌的鸚鵡,搬弄學過的東西,除了走別人走過的舊路,不會運用自己的頭腦。」
約翰.彌爾的父親則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提供大量的思考機會,「在我最早記憶中,綠茵和野花總是混合著每天向他複述上一天讀過課文的情景。就我記憶所及,這種複述出於我的自願,不是規定的練習……..我和父親經常談論我讀過的書本,他一有機會總是向我解釋一些概念,如文明、政治、道德和精神修養等等,過後叫我用自己的話向他重述這些概念的含義。」
約翰.彌爾的父親很早就對他接觸了經院邏輯的訓練,讓他及早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智力,打下了所有學術、哲學思考的基礎。
「我相信,沒有哪一種科學的教育法能比父親對我教授邏輯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更加徹底,或在培養才能上更為適合。他力圖(甚至有點過分)喚起我的智力活動,所以一切問題都要我自己去解決,事先不向我解釋,總要在我碰到困難無法解決以後,才對我講解。他不但把這兩門重要學科的精確知識傳授給我,達到當時一般的程度,而且要我成為對二者進行獨立思考的思想家。」
4.
在學習之路上,有比自己高出一籌,甚至更高的人相伴,是極有意義、助益的事情。
約翰.彌爾的學習之路的特殊,不只在於他有一位如此不同一般的父親,還在於因而他有機會可以及早親近一些可以啟迪思想的大人物。
十二歲,約翰.彌爾有機會訪問休謨;
十三歲,能認識李嘉圖,受邀去他家,和他一起散步,邊散步邊討論政治經濟學;
十四歲,去法國住薩伊家,見過聖西門;
十五、十六歲的時候,約翰.奧斯汀允許他跟他學羅馬法。不但得到有價值的法學入門知識,而且在他的普通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個部份。
大約與此同時,他得以親炙邊沁。
5.
約翰.彌爾也回憶,他父親特別刻意防範他會自滿,高度警惕不使他聽到讚美的話,不讓他和別人作自我誇耀的比較。
在十四歲結束跟在父親指導下的學習之路,要去法國遊歷的前夕,他父親在海德公園跟他講了一段話,讓他才體會到自己的學習之路領先同代人至少二十五年:
「等我結交新朋友時,將會發覺我所接受的教育不是與我同齡的年輕人普遍懂得的。⋯⋯我比別人懂得多一點,不是我有了不起的地方,只是我的命運賦予我不尋常的優越條件:有一位能教育我的父親,願意承受必要的麻煩和耗費必要的時間。⋯⋯假如我知道的不比那些人多,那就是最大的羞恥了。」
而他之所以想到寫《我的知識之路》,除了希望藉此向幫助他智力和道德成長的人們表示感激之外,是因為「如今教育或改良教育是比以前英國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受廣泛重視(如果不是更加深刻的話)的研究主題,在這裡記錄下一些不尋常且頗具特色的教育情況,也許不為無益。不說別的,這種教育已經證明人在幼年時期能接受的東西比一般設想的要多得多……」
他又說,「現代教育要求孩子學習的功課盡可能輕鬆和有趣,的確這種努力值得稱讚。但是如果這個原則發展為只要求兒童學習輕快和有趣的東西,那麼必然要犧牲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新制度正在養成一批人,他們將沒有能力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而彌爾認為,「如果不要求學生做他不會做的事情,他就永遠不會去做能做的事情。」
6.
當年我出版《我的知識之路》的時候,說看約翰.彌爾的學習歷程,先是如同搭上雲霄飛車,炫目之極,覺得非常人能及。但再細看他把自己的路程說明得如此清楚,所以這一條特殊的知識之路,其實也是任何一個普通讀者都可以學習的。
我也因此在代序中整理了許多參考的路標。
其中最難得的,當然還是那位一直陪同他共同思索的父親,以及那位父親所引介的那些才學過人的學者。這兩個特殊條件,不是一個普通讀者可以得到的。
但是因為彌爾的自傳裡介紹了所有這些人的重要著作,和他們的互動,所以我認為一個勤勉的讀者,仍然可以透過閱讀這些人的著作,找到替代的機會。
而2023年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新AI 的革命。
在新AI的對照下,「大部分經過訓練而學識豐富的兒童或少年……長大後常常只成為學舌的鸚鵡,搬弄學過的東西,除了走別人走過的舊路,不會運用自己的頭腦。」比兩百年前更加險惡。
而對一個想要走一條不同於傳統學習之路的人,新AI 革命雖然還是無法提供約翰.彌爾的父親,但可以同樣不怕「必要的麻煩和耗費必要的時間」,隨時協助,打開太多前所未有的新的知識之路的選擇。
同樣的,沒有約翰.彌爾父親引介的學者朋友可以陪伴成長的讀者,也可以在新AI 的引介下方便得識任何時代最頂尖的專家學者的思路,走上另一種新的飛躍的知識之路。
所以,《我的知識之路》裡的路標,今天也就更可以當作參考了。
感謝約翰.彌爾和詹姆斯.彌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