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F 文化相關

馬總統需要「務實」的一件事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5.22中國時報

  馬總統希望自己以「文化總統」而為後人所記憶,除了需要「務虛」,提出自己的文化論述之外,還有事情需要「務實」。
  在民間諸多「文化創意產業」及其相關法令的討論之中,儘管不同行業裡的人需求有所不同,許多主張的聲音也各自有異,但起碼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希望「文化創意產業」能夠不必承受「採購法」競標規定的折磨。
  「採購法」必須競標的規定,雖然是政府防弊的措施,但是在處理起「文化創意」的活動時,往往卻形成「劣幣驅逐良幣」,造成許多問題。因而不論在學學文創所主辦的十四個行業的討論,還是馬總統親自主持的「文化創意產業圓桌會議」上,都紛紛有人主張:政府要表現出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誠意,必須先讓文創產業從「採購法」的競標規定解套。 Keep reading

馬總統需要「務虛」的一件事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5.08中國時報
  今年二月初,馬英九總統主持「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開幕會議時,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發言。他說:「建設使一個社會強大,文化使一個社會偉大」,並希望自己以「文化總統」而為後人所記憶。
  五月一日,馬總統主持同一個論壇的閉幕會議,說他希望「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還有兩點很關鍵的宣示:一是把「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開放」端上下次江陳會枱面;二是「行政院應有一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投基金,卻又不同於一般純粹的創投,應該多和民間溝通,聆聽他們的需要」。
  就總統的高度而言,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表達得相當清楚了。但是我建議他還有兩件事要做:一件「務虛」,一件「務實」。 Keep reading

政府應該知道「基金」和「基金會」的差別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4.23中國時報

  去年,文建會繼經濟部之後的《文化創意產業法》草案(以下簡稱「文建會版」)出爐之後,因為仍然沒有符合各方的期待,遭到許多批評。各界人士提供建言,籌謀行動,希望能在該草案送進立法院之前,有所補救。
  進入今年之後,這些建言與行動,更趨積極。民間有學學文創為代表,召開涵蓋十六個行業的一系列討論,匯整出各方意見,以供政府參考。
  繼之,政府也有積極回應,除了馬英九總統親自主持「文化創意圓桌會議」的開場,全程三小時聆聽出席人士的意見,蕭副總統也銜命與各界後續開會討論,要把各界建言送交行政部門參考之外,今年行政院的春節茶會上,劉兆玄院長也宣布行政院將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自己親自主持。
  過去不論經濟部或文建會所擬《文化創意產業法》之為人詬病,主管機關是很關鍵的一點。面對台灣前所未有,涵蓋領域如此之大,眾所期許又如此之深的《文化創意產業法》,主管機關不論是文建會或經濟部,兩個單位都有其不足之處。因此在眾多討論中,政府如何設置一個跨部會的協調單位,類似李國鼎時代的科技顧問小組,是一再被提出的議題。所以,劉兆玄院長親自召集「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的宣示與行動,很令人振奮。
  最近,行政院新通過了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法》版本(以下簡稱「行政院版」),送進立法院了。且不論現在這個版本和民間這一陣許多討論與建言的內容之落差,光拿原先的「文建會版」來對照一下,也有令人錯愕之處。因為從「行政院版」裡,不但看不出層次提高到行政院長擔任「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召集人之後所應有的誠意與魄力,反而比原先區區文建會一個單位所提出的版本,還增加了許多空洞和倒退。
  我們來看這兩個版本的四點主要差異: Keep reading

「文化」和每個人都有關係的原因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3.27中國時報
   談到「文化」,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藝文」,有其原因。

  如果說「文化」代表著一種對價值和品味的堅持,那麼藝術、文學、音樂、表演等創作,最容易讓人對這種堅持有所體會。古往今來,這些領域中多少人儘管一生困頓,卻不為任何物質或金錢的誘因所動,始終一貫地把守自己的信念而創作,不在任何細節上讓步。然後,時間流逝,他們的作品日益光芒四射。後人觀賞之時,驚嘆於怎麼有人能在那麼艱辛的環境裡,堅持出如此豐富又璨爛的成果。
  因為這些藝術與文學等作品,經常讓我們很極致地領會到創作者在其中所堅持的價值和 品味,所以「藝文」就成為「文化」的代表。 Keep reading

台灣需要重視「文化資本」的長期理由

F 文化相關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3.13中國時報
台灣需要重視「文化資本」,還有個長期的理由。這和台灣的「人口」有關。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台灣的人口出生率,逐年遞減。每年新生兒人數從四十多萬開始一路減少,到近年來已經到了每年二十萬的邊緣。看經建會的報告,目前每年生死相抵,人口還可淨成長六萬人左右,但是照這個走勢下去,再過十五年左右,人口就是零成長;之後,就是負成長。經建會的預測,到民國一四五年,也就是距今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台灣人口甚至有可能每年淨減少二十五萬人。
  台灣的人口,不只是在「量」上將有變化,我們會置身於一個人數越來越少的社會裡;人口的「組成」也將有變化,我們會置身在一個族群性質越來越複雜的社會裡。現在,每年的新生兒中,「外籍配偶」所生的子女佔大約七分之一。隨著大陸配偶來台的名額從明年起要完全開放等,我們可以預期,這個比例,還將持續增加。如果我們再把這七分之一的人口和其他人又將相互嫁娶的過程考慮進來,台灣的族群組成,就越來越不是用過去的概念所能解釋的了。 Keep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