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需要「務虛」的一件事

F 文化相關G 政府與政治

*本文同時刊載於 2009.05.08中國時報
  今年二月初,馬英九總統主持「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開幕會議時,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發言。他說:「建設使一個社會強大,文化使一個社會偉大」,並希望自己以「文化總統」而為後人所記憶。
  五月一日,馬總統主持同一個論壇的閉幕會議,說他希望「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還有兩點很關鍵的宣示:一是把「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開放」端上下次江陳會枱面;二是「行政院應有一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投基金,卻又不同於一般純粹的創投,應該多和民間溝通,聆聽他們的需要」。
  就總統的高度而言,他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表達得相當清楚了。但是我建議他還有兩件事要做:一件「務虛」,一件「務實」。
  先說「務虛」的事情:馬總統需要有一個中華民國的新文化論述。
  過去,戒嚴時代的國民黨,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文化論述。不論別人是否覺得虛矯,他們強調一個從堯舜禹湯文武而一路到孫中山和蔣介石的「道統」。在這個文化論述的主軸之下,當時的政府需要教育部怎麼編寫教科書,從「文化建設委員會」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等單位如何各司其職,也就理脈一貫。
  李登輝執政後,「台灣優先」逐漸成為新的文化論述。到陳水扁執政,高舉「本土第一」的大旗,文化論述中也有一個清楚的主軸,那就是「去中國化」。於是我們看到新的教科書該怎麼寫的主張,也聽到有人主張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統統歸還中國大陸等等。
  現在,馬英九執政了。就一個重新政黨輪替而上台的總統而言,他不可能延續民進黨政府時代的「去中國化」,也不可能回歸老國民黨時代的「道統」.他需要一套新的文化論述。何況,今天馬英九還需要面對一個特有時代氛圍:不但世界各國都在重視、競爭「文化創意」與「文化資本」的經濟,連過去曾經以「破四舊」為文化論述主軸的中國大陸,現在都開始要重拾傳統文化。
  二○○九年,中國大陸有幾件標誌著歷史意義的文化事件。第一,是六十年以來,第一次把清明節列為國定假日。第二,國務院總理史無前例地登門拜訪了商務印書館。第三,國務院下的新聞出版署破天荒頭一次公開肯定「非國有(民間)出版工作室」的存在與貢獻,並公開倡導國營資本與民間出版工作室的結合。第四,今年十月,「中國」將以主題國而在法蘭克福書展登場。
  第一件事情,說明他們要接續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第二件事情,說明他們從國家領導人的層次,表態重視「文化」的力量。第三件事情,說明他們開始動用資本的力量,來鼓勵發展同時也收編以出版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第四件事情,則是他們「以軟實力走向國際」的展現。
  四件事情,相互呼應。不論未來發展如何,他們要做的事情,首尾一貫,很清楚地讓人看到他們的文化政策如何舖展。
  所以,身為執政責任最終所歸的總統,不論是為了面對國內的人民,還是全球競爭的「文化創意」經濟,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能透過兩岸文化的競爭而得到提升」,馬英九都需要有一套新的文化論述。由這個論述而有政府的文化政策,由這個文化政策而教育、研究、企業、產業、非營利性事業、移民、立法、行政等各個領域全方位的實踐,來體現這個新的文化論述,再以這個論述來前引我們社會的發展。至於「文化創意產業」要如何構劃,如何發展?那只是在這個全方位論述與實踐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可以應勢而解。
  不作此圖,沒有文化論述卻想有文化政策,沒有文化政策卻要思考如何建立「文化創意產業」,難免窘困。在「道統」和「去中國化」的兩極激盪之後,政府如果沒有新的文化論述,形同沒有新的施政綱領與願景,此其一。過去的「文化」沒有機會和「產業」結合,過去的「產業」沒有需要和「文化」結合,政府部會如何主管其事,如何協調其事,難免因為陌生而產生扞格,此其二。這兩者沒有解決,政府難以與民間溝通,溝通時難以找到相同的語言,此其三。
  提出新的文化論述,是很「務虛」的一件事。但是馬英九希望將來以「文化總統」而被人所記憶,不能迴避此事。

Comments

Previous
政府應該知道「基金」和「基金會」的差別
Next
馬總統需要「務實」的一件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