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之外 某一些歷史的回顧
E 人生回顧
你看過《我的野蠻女友》嗎?
電影裡,男主角第一次去女主角家裡見她父親,那個愛喝酒的老爸給了男主角一杯酒。然後男主角側身,別過臉喝了那杯酒。
這個規矩的背後,有些故事。
□
傳說中,天神桓因為了讓朝鮮半島成為肥沃之地,派了兒子桓雄下凡。這時一隻熊和虎來求見,請桓雄將牠們轉化為人。桓雄給了牠們試煉。虎,沒能忍受得了,半途而廢;熊,則成功地轉化為人,並且是美麗的女人。
桓雄給她取名「熊女」,娶之為妻,生一子,是為朝鮮民族的祖先:檀君。檀君以今天平壤附近為活動據點,相當於中國傳說中的帝堯時代,或者說四千四百多年以前。
由於地緣的關係,朝鮮民族很早就受中國文化之影響。
比日本晚得多,韓國要到一四四三年,中國明朝英宗的年代,朝鮮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才造出了「訓民正音」二十八個韓國文字。 「訓民正音」的前言,是這麼寫的:「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 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然而,韓國雖然從朝鮮王朝開始終於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也正從這個時期,韓國所受中國的影響更加深遠。最重要的理由,在於李朝建國 之初,就揭櫫了三大立國原則:一、崇儒教(之前,為佛教);二、親中國;三、以農為本。其中,崇儒教這一點尤其重要。
由於儒教的影響,韓國建立了科舉制度,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階級。自朝鮮王朝開始,由科舉入仕的人,統稱「兩班」。但後來,逐漸只 有兩班的後代才能參加科舉,而兩班的子女也都跟隨著統稱為兩班。換句話說,讀書及參加科舉,成了世襲的權利。
「兩班」,是儒家思想與制度在韓國的代表。他們都是從小就勤讀苦學,並且無法從事生產性的工作。務農、從商、從工,都不可。唯有 通過科舉,才能騰達;沒有入仕的,生活也很艱苦。但不論是顯赫還是沒落的兩班,都必須徹底遵行儒教禮節,行為不能踰矩。
兩班的走路步伐有一定規律,不能太快。不能大聲說話。飢寒,不能形於色。任何狀況,衣冠必須齊整。有種說法是:兩班掉到水裡,即 使淹死,也不能亂喊亂游。
兩班之下的社會階級,是「中人」。中人可以作些小官,或是從事數學、天文等技術性工作。中人之下,是「商人」,作些買賣、手工業 。商人之下,是「賤民」,包括常奴、藝人、巫人等。
尊卑有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社會階級與秩序,直到今天,仍然以各種或隱或顯的面貌出現在韓國。年齡、年級、入伍日期、入社日 期的些微差距,都會造成終生的長幼之分,或是「前輩」、「後輩」之分。長幼與前後輩之間,行為和言語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譬如,當 長者或前輩的,可以說「半話」,當晚輩的對他們,則只能說「敬語」。譬如,當晚輩的不但在同行時不能走在長者或前輩的前面;也不 能打他們面前經過,必須繞過他們背後走。譬如,餐飲是當父親或先生的先用,然後,當母親或子女的再用。而晚輩與所謂的長輩或前輩 同席,連喝酒都要偏過頭以表敬意。《我的野蠻女友》的男主角那樣喝酒,就是這個道理。
□
韓國與中國文化結合之深,究竟到何種地步,可以看一段歷史故事。
一七八○年,為了祝賀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壽,朝鮮文學家朴趾源(一七三七至一八○五年)跟隨使節團來到中國。回到朝鮮後,他記 錄了從鴨綠江經遼寧到北京到熱河,歷經三十餘站,兩千多里路的行程,是為《熱河日記》。全書用通暢優美的漢字寫成,以日記、隨筆 、政論等多種體裁,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與各界人士的交流,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風貌。
成書於一七八四年的《熱河日記》,本文是這樣開始的:
「後三庚子,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終日乍灑乍止,午後渡鴨綠江……」
但是本文之前有個前言,前言的一開頭,卻先解釋為什麼在「我 聖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之前要先加一個「後三庚子」。朴趾源是 這麼說的:「曷三庚子?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接著他解釋:「明室亡于今百三十餘年,曷至今稱之?清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 變而為胡。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 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然後,在前言的結尾處,他又毫不避諱,甚至驕傲地題上了:「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題」。
從明清之戰開始就一直站在明朝這邊的朝鮮,明亡之後根本就以正統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因此雖然感嘆自己「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 清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但是「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
這樣的背景,再對照《揚州十日記》裡一段文字來看,更有些意思了。
清人入關後,因為各地抗清力量不斷,為了鎮壓加威嚇,就在擊破揚州之後,放任官兵燒殺擄掠十天之後再封刀。浩劫餘生的楊秀楚寫了 《揚州十日記》,為當時的人間地獄,留下了最真實的紀錄。
《揚州十日記》裡,記得最多的,除了清兵濫殺、亂搶之外,就是對婦女的姦淫。其中,雖然「落井投河,閉門焚縊」的婦女不計其數, 但是也有這樣一個場面:「一卒拘數美婦,揀拾箱籠,彩緞如山。……一中年婦人製衣。婦本郡人,濃抹艷妝,鮮衣華飾,指揮言笑,欣 然有得色。每遇好物,即向卒乞取,曲盡媚態,不以為恥。」
而這清兵雖「擁諸婦女飲酒食肉,無所不為」,但竟也感嘆起來,講了句:「我輩征高麗,擄婦女數萬人,無一失節者,何堂堂中國無恥 至此。」
從這些歷史故事,可以看出過去韓國如何把儒家文化內化的。而這麼看,二次大戰結束之後,韓國之所以選擇太極八卦的符號為自己的國 旗,以及至今八佾舞仍然是韓國文化慶典中的一個重要節目,也就毫不足為奇了。
□
然而我在韓國居住、成長的那個時候,並沒有認知到這些。
當然,我們還是會看到一些現象。
譬如那些長幼有別的生活、語言習慣。譬如可以看到上了年紀的人指責街上素昧平生的高中生,說他們行為不檢,叼著香菸太難看。而高 中生也只能羞慚地熄掉香煙,匆匆而去。譬如夜間過了十點以後,路上如果還有女人行走,經常有男人理直氣壯地罵兩聲:「女人家這麼 晚了還在外面晃盪什麼?」女人也就悶不吭聲。又譬如我們不時在街上被哪個老先生聽出是中國人而攔下,他問一兩個深奧的中文字句, 看我們答不出來就笑呵呵而去。
我們也十分佩服韓國人許多熱血之舉。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孫基楨雖然代表日本出賽馬拉松,但是他在抵達終點成為金牌得主時,卻撕 去身上的日本國旗標誌,露出裡面的朝鮮國旗。他不但是韓國人的民族英雄,也贏得中國人的尊敬。更別提那位刺殺伊藤博文,曾以︿哈 爾濱歌﹀留下「丈夫處世兮,蓄志當奇……北風其冷兮,我血即熱……」名句的安重根了。
但我們也看到許多韓國人的負面。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韓國人的奢侈與虛榮。
有人說:中國人好面子。那可能是沒有和韓國人作比較的講法。以韓國人的消費習慣來說,錢,總是喜歡花在別人看得到的地方。根據這 個哲學,衣、住、行、食,是他們依次講究的順序。換句話說,他們最先追求的,是衣飾之體面與豪華。在韓國,衣著往往就代表一個人 的身分與階級。因此,韓國人特別驚訝中國人可以腰纏萬貫,卻衣著邋遢的本事。
基於這種外露的社會價值觀,社會上的貧富意識、階級意識特別濃,所以大家都在追求「出世」(相當於「出頭天」的意思)。一旦「出 世」,也就是發財或是發達了的人,走路的姿勢和講話的聲調馬上大不相同,端起架子。也由於他們太過重視門面、排場,所以大家就喜 歡比。而流行、品牌、進口貨之受重視的程度,更遠非台灣的人所能想像。雖然每個社會都不免有人要比比學歷、資歷、開的車子、買的 房子、穿著的品牌,但是對照起來,韓國人在這方面的程度又太過重了一些。
我個人對韓國人重視門面,有兩次深刻的印象。
一九八一年,我剛結婚,和妻子回釜山省親。在前街一家小小的咖啡廳裡,和一些過去就認識的女服務生打招呼,介紹我的妻子。她們開 始以為我在開玩笑,我說是真的,然後抬抬我妻子手上的金戒指給她們看。
其中一位笑起來了:「我就說你在開玩笑,如果是結婚的話,連一顆鑽戒也沒有啊!」
我很小的時候,一九六○年代,就從週邊知道韓國人非常愛鑽石,因而華僑社會裡鑽石走私的新聞一直不斷。但是這種情況到底有多麼嚴 重,卻是在那天才第一次親身體會。
還有一次經驗,則是一九九七年。當時我是臺灣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有一天,樓下門市同仁說,有一個韓國出版界的觀光團,臨時來參 觀,想要見一下「社長」。那是一家出版社同仁旅遊,十來個人,他們沒想到我會講韓文,甚感意外,大家就多聊了一陣。臨走的時候, 其中一位女性留在最後,特別跟我講了這麼一段話:「請原諒我說話失禮,可是您這裡有四層樓的房子,社長卻只用一個這麼小的辦公室 ,我真的沒法想像。」
過去我就聽說韓國的企業,不論大小,老闆的房間總要佔很大的一塊。所以那天他們看我十坪左右的辦公室會那麼吃驚,雖然沒有讓我太 過訝異,但也印象深刻。
近年來,韓國的美容整形業蔚為大觀,我總覺得是在延續他們重視門面的心理脈絡。
奢侈與虛榮,這樣形成一體兩面,相互火上加油。在我們那個年代,華僑總說這是一種「韓國習氣」。
□
我也如此習焉不察地相信了很久。直到重新認識池老師,以及由她身上再開始重新思考歷史與文化的形成。
從池老師的身上,我知道韓國文化不是那個樣子的。從某個角度,也可以換句話說:今天的韓國文化,和過去的傳統是大不 相同的。
二○○○年四月那個下午,池老師給我的解釋是,這和日本人佔據三十年,把價值觀扭曲有關。她說:「奢侈、虛榮,都是暴發戶才有的 心態。日據時代,大家本來都很貧窮,因此日本人就扶持一些親日派崛起,透過這些親日派擁有財富的示範,來籠絡人心,進一步扭曲大 家的社會價值觀。」
後來,經過一些思考與整理,我想再加上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牢固的社會階級及秩序,結合了以農為主的經濟體系,從十四世紀開始,給朝鮮王朝帶來了數百年的平穩歲月。其間雖然屢受日本侵襲, 但並不成大患。
日本明治維新,並打贏日俄戰爭之後,亞洲政治勢力的版圖重劃,日本乾脆正式併吞朝鮮半島,朝鮮王朝滅亡。如果我們聯想起他們曾經 以保存連中國都失去的一些文化而感到自傲,對朝鮮民族遭逢劇變之慘痛,感受奇恥大辱之重,就可以有所體會。
二戰之後,韓國獨立,但不久韓戰爆發,朝鮮半島被戰火蹂躪,最後北緯三八度線造成南北長期分裂。韓國不但要從戰爭的廢墟中重新站 起,更要面對朝鮮半島仍舊在列強操縱之下的命運。這就是一九五○年代之後,韓國的現實。
在這種現實中,一個熱血的民族會急於奮發圖強,告別過去,是很自然的。他們會開始懷疑以農為生的經濟體系加上儒家系統的社會階級 及秩序,是自己長期喪失活力,無力面對近世劇變的關鍵性因素,也是很自然的。
因此,我們看到接下來韓國社會的發展,一直以各種「霹靂手段」在進行。
朴正熙、全斗煥,軍人以執著的信念發動政變而成為政治強人;金泳三、金大中,反對人物以七顛八起的精神不斷抗爭。夾雜其中的各種 政治綁架與暗殺、政府與學生的衝突、地域主義的對抗,是政治上的各種霹靂手段。
清除漢字書寫,是文化上的霹靂手段。
相信「體力就是國力」,大力發展體育,是建立自信與形象的霹靂手段。相對於台灣數十年來連一面奧運金牌也求之不得,韓國不但是摘 取奧運金牌的強國,更在一九八八年就主辦了奧運。到二○○二年主辦世界盃足球賽,儘管爭議不斷,但他們硬是以霹靂手段拿下了亞洲 人史無前例的第四名。
□
當然,為了急於擺脫貧窮與落後,急於奮發圖強,韓國在經濟活動上也採取了各種霹靂手段。而我認為,起碼在戰後幾十年中,韓國社會 價值觀的扭曲,和這些經濟上的霹靂手段大有關聯。
韓國急於壯大自己的經濟,一直採取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策略。結果造成兩個影響。
一個是過份拉大城鄉差距。首都漢城在其中所產生效應之嚴重,二○○四年二月《新聞周刊》(Newsweek)報導連韓國政府一位 發言人都說:「地方的匱乏感日甚,已經危及國家的團結。」
另一個則是過份拉大企業之間的規模。不像台灣一路發展中小企業經濟,講究「均富」,韓國一直支持大企業集團發展的路線。而既然牽 涉到「大集團」與政府的「支持」,韓國的經濟發展,就逃不出政經勾結的窠臼。
結果,一個個招牌亮麗的鉅型企業集團,雖然在政府的刻意扶持下得以茁壯,但是也成了韓國人所謂的「財閥」,隨著政權的更替而經常 有許多黑幕曝光,在社會上造成相當負面的形象。三星集團,已經是韓國各個「財閥」中形象最為正面的一個。但是在《三星秘笈》一書 中,作者有這樣一段話,可供參考韓國企業的社會形象:
﹁別說是三星,要找出任何一本專以某一個企業為對象的專書,都相當困難。國內的管理學者,研究整體產業、某個管理主題,或特定產 業的都很多,但專門處理個別企業的情形卻好像不多。或許因為是國人對企業的負面印象太強,讓學者擔心會被誤以為是美化特定企業, 而不願意研究吧。﹂
池老師說,日本人以扶持親日派的致富做為示範,來籠絡人心,扭曲了韓國人的社會價值觀。由我來補充一點的話,我會說,韓戰之後, 韓國政府急於擺脫貧窮,想要透過支持一些大財團的崛起來振興韓國經濟,結果也在無意中透過這些新財富擁有者的暴發戶心態,進一步 扭曲了社會的價值觀。他們的用心、立意都沒有錯,但是用力過猛了一些。
□
我曾經很苦惱於「文化」的定義。有些行業,被稱之為「文化事業」。有些人,被稱之為「文化人」。「文化」,似乎被界定了特別的作 用與意義。我不覺其然,但又說不清楚自己的困惑,只得不斷思考自己的定義。
後來找到一個答案。
文化,就是一個特定時空之下的社會共識與價值觀。足以提升這種共識與價值觀的工作,都是文化工作。與行業無關,與人的身分無關。
□
從池老師,再對照我所認識的韓國文化,讓我特別體會到文化中共識與價值觀的演變過程,是多麼微細。稍稍用力大一些,小一些,其影 響又多麼深遠。
今天韓國文化裡一些浮面的例子,其根源的面貌應該大不相同。
著重形式與排場,其根源其實在於對「禮」的重視。
階級觀念濃烈,其根源應在於重視倫理。
愛好玩樂,其根源在於以農立國,重視四季節氣的作息。
激烈的地域主義,其根源在於對鄉土的熱愛,對自我存在的重視。
行事激進而衝動,其根源在於勇於承擔。
得意而易於忘形,其根源在於進取之心強烈。
根源再美好的社會共識與價值觀,一旦這個環節那個環節的成份力量重了一點點,就變質出這麼多糟滓。
文化也者,就是這麼微細。
□
近幾十年來,韓國人一直急於證明自己,而採取種種決心與行動,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從來不欠缺決心與行動,他們缺的只是對時間 的耐心。
因為沒有這種對時間的耐心,所以他們剛在一九九七年加入以已開發國家為會員的OECD組織,卻在次年就成了亞洲金融風暴的犧牲者 ,被國際貨幣基金(IMF)介入,形成所謂第二次國恥。
因為沒有這種對時間的耐心,所以他們剛在前兩年以手機、影視、美容整形等新興產業而令人刮目相看,並擺脫亞洲金融風暴的困境而自 豪,眼下又面臨了因濫發信用卡造成新的金融危機,進而影響整體經濟的難題。
他們總在奮力一躍,而又總在奮力一躍之後發現新的踏空。
二○○四年台北國際書展上,我聽一位韓國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韓國從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但舉國強調發展經濟的重要,更重視從小 培養孩子的經濟與理財頭腦,因此近兩年最暢銷的新書類型是,教中學生年紀的孩子如何掌握經濟與理財。
我很擔心這又是一個新的奮力一躍。□
於是我又想起池老師。
想起她在安養的住宅裡那一種很特別的寂靜,暖暖的冬陽把漢城的嘈雜隔在另一個世界的寂靜。想起我那個朋友悄聲說「現在已經沒有這 種韓國人了」的口氣。
我也重新找出她曾經為紀念父親池青天,以及韓國抗日運動的人士而寫的一本書,翻出她在前言中所說的一段話:「每當我去上墳的時候 ,總是聽到一種呼喊的聲音。從泥封土掩的墳墓,從寥寥刻著姓名三字的碑石,還是從周圍的林木、草叢中,不可能出現那種聲音的。然 而,我卻總是聽到那種巨大的呼喊聲。是誰?是哪些人?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要如此放聲大喊?我好想知道是怎麼回事,好想發現是怎麼 回事。」
她所熱愛的民族,她所奉獻心力而重建的國家,如此在歷史中流變著,她看在眼裡又是什麼感受呢?她曾經說,她會在華僑中學待了那麼 久,「多少也是因為我對韓國社會起了點不滿的心理」,那現在呢?
我想問她,但也一直不敢問她,不忍問她。
可是就在寫到這本書的這個段落的時候,我想我已經知道了她的回答。
我想起她說的另一段話:
「每個時代,清醒的人多,那個社會就能振作起來;清醒的人少,那個社會就會走入滅亡。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清醒,但最起碼應該要 求自己清醒。
「韓國社會,幾十年來,清醒的人也越來越少。……因為做一個清醒的人很辛苦,第一要經得起窮困的考驗,第二要經得起寂寞的考驗。
「要改善這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最好的方法,或是捷徑,反而是最花時間的事:道道地地,真正地做好教育。」
文化的調整,還是要回到教育。教育是條最遠的路,但也是最近的路。看它最遠,還是最近,只是因為看待時間的角度不同。而我如果要 提醒別人對時間多一些耐心,那麼自己就必須先要如此。
池老師不會反對我這麼說的。
□
當然,從韓國文化,我也聯想到台灣社會的文化。
和韓國相對照,我們的情況可以說是這樣的:
不拘形式與排場,但是對於「禮」的觀念與分寸也日益淡薄。
沒有階級觀念,但是對於倫理也比較漠視。
節儉而勤勉,但是疏忽生活裡應有的調節與享受。
省籍情結遠不如韓國嚴重,但是比韓國容易成為政治人物操弄的主題。
行事著重圓融與周全,但是逐漸淡忘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堅持。
步步為營,絕不冒進,但是容易坐井觀天,缺乏遠大的企圖心。
□
由於不像韓國社會那麼受一些禮數與社會階級觀念的約束,台灣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
大學時代,我有一位曾經同寢室的學長。失聯多年後,我在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任內,他在美國看到我的消息,給我寫了一封信。裡面大 約有這麼一番話:知道我有這麼好的發展,他一方面為我感到高興,一方面覺得台灣社會真有希望。因為台灣可以接受一個身體殘障,沒 有任何人事和關係背景的人自己努力出來的成績。他說,台灣真是一個可以容納的社會。
我同意他的話。
開放,是台灣文化最好的一面。
和韓國相比,台灣文化差的,則是那股勇往直前的決心與自我期許。
韓國的企業,儘管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千瘡百孔,但是許多仍然以「第一主義」自許,決心成為世界第一品牌,因而最後造就出三星電子這 種獨力掙脫枷鎖,近乎神話的奇蹟。而台灣的企業,步步為營,審事度勢,相對而言不會大起大落,但也就甘於奉行「老二主義」。
而台灣文化裡缺乏自我期許最嚴重的一個代表,就是體育。
當年在釜山的時候,聽了很多當年純德女籃如何橫掃韓國的威風,其後又如何為韓國所超越的故事。因此到中學階段,亞東五虎代表台灣 新興女籃力量來韓國的時候,我們都近乎瘋狂地鼓掌加油。亞東五虎上半場打得很好,但下半場氣力放盡,被韓國隊予取予求。賽後大家 說沒關係,學到教訓,補強體力,明年再來。然後我們又看到亞東五虎或中華隊和韓國遭遇了幾次。可是歷史總是重演,她們總是輸在下 半場。之後,我來了台灣,國泰女籃取代亞東成為女籃霸主。國泰遠征中南美、東南亞,創下多少多少場連勝紀錄,曾經讓我以為這次大 不相同。不過,後來以國泰為主體的中華女籃碰上韓國隊,仍然是手下敗將。這樣的戲碼,一路從一九七○年代上演到二○○四年的雅典 奧運亞洲區女籃參賽權之戰。
台灣把步步為營、絕不冒進的文化運用在運動競賽上,把體育變成一場數學題目了。參加任何競賽,我們常常聽到「坐三望二搶一」這種 說法。搶一,變成了坐三望二之後的第三順序目標。搶一,也變成了只有坐三望二之後才能設定的目標。因為相信實力可以用數字來代表 ,所以去年參賽成績第八名,今年是第七名也就自感安慰,甚至成為可以獎勵的事情了。
韓國人可從來不這麼以為。
二○○二年世界盃足球在韓國舉行,正是一次最好的說明。儘管事前他們只以取得從沒有過的一勝為目標;儘管打入十六強之後,韓國有 些網友表示以他們與歐洲足球文化相比,停留在這個名次是最適當的結果,但是他們卻偏偏舉國瘋狂,一路擊敗義大利、西班牙,挺進四 強。然後韓國去日本的機票都客滿了,因為大家都相信最後是韓國要和巴西爭冠亞軍。
韓國連世界盃足球決賽都有這種自我期許,更別提在亞洲,在其他運動項目上要和別人週旋的決心。這種決心,看在台灣的人的眼裡,總 覺得不可思議,也總覺得有些爭議。
二○○二年世界盃四強賽中,韓國輸給德國,只能跌入三、四名之戰的那一役,第二天報紙上有一幅照片很有趣。
那是一幅橫的照片,拍的是在某個百貨公司廣場上觀戰的觀眾表情。照片左邊,是一群韓國觀眾,男男女女,顯然是德國剛進了球,大家 臉上的神情均十分失落。照片右邊,是一群台灣觀眾,顯然是為德國進球而興高采烈,其中一個人尤其瘋狂鼓掌,斜著腦袋,興奮得一張 臉都笑歪了。而照片的焦點,是一個韓國男孩子側身,一臉不解地看著那個狂笑的台灣人。
韓國人可能以為台灣是嫉妒。我認為不是。那只是雙方文化差異,而形成對許多事情觀點之不同。
台灣和韓國在運動場上相逢,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對韓國隊求勝無所不用其極的批判。但是台灣也從來沒認真地思考過,為什麼曾經同是 亞洲的四小龍,韓國不但舉辦過奧運,甚至長期是奧運金牌強國,而台灣,數十年來連一枚奧運金牌都沒拿過。
□
我不由得又想起池老師說的一段話:
「每個人都要活出他自己所特有的自尊,每個民族也是。大家都有自尊,就可以攜手前行,互相拍一下肩膀。」
我很期待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張大不相同的照片。
—-摘自《故事》
5 Comments
说到世界杯.1966年的世界杯, 有一场战绩可以比拟为[300战士].
原本以为将提早回国的朝鲜,结果在最后战役中,
竟以1比0 气走意大利。
最后四强虽然输给葡萄牙球队, 但战果也激烈。
后来,回国就消失了。 像一道流星。
直到2002世界盃足球賽,霹靂手拿下第四名。
1966年是北韓.網路上能找到那場比賽的什麼錄影嗎?
郝先生, 上网打”Youtube Italy Knocked out of World Cup 1966″
就可看到錄影.
(补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GVUS-M3_fo&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rOUFvHfCzk&mode=related&search=
飛羊,多謝你這麼快就回覆. 比起北韓對義大利那一場,我更深深為北韓對葡萄牙那一場所吸引.北韓先得三分,然後黑豹尤塞比奧連追四球,再加上第五球也是由他踢的角球.真是足球黃金年代的經典之作.這場比賽真是傳說中的比賽,謝謝你找來讓我得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