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出版–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求

C 出版

一、 出版的未來何在?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先問另一個問題:今天的出版問題何在?

二、 今天出版業主要的問題是:

1.讀者在書籍之外,擁有了許多新的閱讀選擇,
cp1.jpg

2.傳統的書店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銷售通路,
cp2.jpg

這使得種種過去我們所熟悉的marketing 與promotion 都不再行得通,於是,

3. 不論出版業的上下游,都產生危機感,容易急於各謀生路,各行其是──而這種新的危機感所導致的各行其是,使出版業的上下游不但無法共同解決問題,還更容易彼此傷害,進一步造成問題的惡化。

cp3.jpg

所以,出版的未來,就是看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三個問題。

三、  分享(sharing) 的本質

如果說圖書館是透過書的借出,來進行閱讀樂趣的分享,那麼出版就是透過書的銷售(Selling),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Sharing)。

出版業要經營得好,必須兼顧「銷售」與「分享」這兩個部份。但是出版業在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的發展,隨著產業發展的過程越來越商業化,大規模化,我們很容易越來越注重「銷售」而不是「分享」。

網路時代來臨後,出版業者面對了許多衝擊。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也許可以聽到網路時代其實在提醒我們一些新的訊息,也是一些我們自己忘記了的本質。

以網路書店來說,一些成功的網路書店,不只是他們多樣的折扣方案與便捷的服務誘人。亞瑪遜書店(Amazon)的「讀者評論」(readers’ review),就是他們在「銷售」 之外,滿足讀者「分享」的需要,也形成他們的特色。

cp4.jpg

而不論是維基百科,還是布落格,這些數位內容的提供者,所立足的更是不折不扣的「分享」精神。

cp5.jpg

cp6.jpg

出版業者面對讀者擁有書籍以外的閱讀選擇,書店以外的其他購買通路,現在的重點不再是如何「開拓新的市場」 (create a new market)而在於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要」 (create new readership)。

而在一個新的時代,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呼應網路時代的特點,在出版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更深入也更真誠地體現「分享」的精神。──而不是包著「分享」外衣的「銷售」。

四、 人性(Human Touch) 的方法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之外,還必須用上另一個利器:「人性」(human touch)。

突出「人性」,可以是許多事情的解答。
譬如圖書館。1990年代中,網路剛開始興起的時候,許多人都說,圖書館已死。但是,今天我們看全世界各地,會發現許多圖書館都以提供更有「人性」的環境、內容與服務,而發展得更加蓬勃。

cp8.jpg

紙本出版也可能需要訴之於這一點。
出版的內容,可以更有「人性」。

cp9.jpg

書籍的形式,可以更有「人性」地展現。
cp10.jpg

行銷與促銷的活動,可以更帶有「人性」地進行。

cp11.jpg

「人性」,即使對數位出版,也仍然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多少網路遊戲的成功,仍然要歸助於其模擬「人性」的元素。

cp12.jpg
出版業想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需要記住「人性」這第二個關鍵字。
五、 社群意識(community awareness)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和「人性」之外,還必須具備「社群」(community)的意識。

出版業者的「社群」意識,有兩個面向。
一個是和讀者間共有的「社群」意識。
一個是在出版產業之內所共有的「社群」意識。

就第一點,也就是建立和讀者之間的「社群」意識來說,出版業者需要放下過去習慣的「品牌行銷」(Brand Marketing)而走向「社群行銷」(Community-oriented Marketing)。

「品牌行銷」和「社群行銷」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在於兩者都有所謂的「目標讀者群」。
相異之處則有三:

1. 「品牌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不脫從一個「經營者」的角度出發的味道,但是「社群行銷」對「目標讀者群」所提供的服務,則必須從本身就是社群的一員來出發。

cp13.jpg

2. 「品牌行銷」主要發生在出版者與讀者之間。但是「社群行銷」必須納進出版者、作者、書店、圖書館、讀者等各個層面的參與者,大家共同形成一個「社群」來進行,並善加利用實體與網路上的一切工具。
cp14.jpg

3.品牌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是經過商業計算的。社群行銷對讀者所提供的服務,雖然也要經過商業計算,但一定要加入更長期的,近乎「教育」的考慮因素。

至於喚醒出版產業內的「社群」意識,其實就是喚醒一種「夥伴」(& Company)的精神。我們應該記住,出版者、作者、書店、讀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夥伴」的關係。許多出版世界裡的傳奇,譬如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Bookshop)正是一個代表。

cp15.jpg

而「夥伴」精神,也是一種「共同體」(Interdependence)的精神。
cp16.jpg

在出版的世界裡,最原始的成功秘訣就是「共同體」的精神。只是在過去追求商業化的過程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規模越來越大的過程裡,大家很容易忘記,這個產業的「共同體」的本質。

為了面對出版的未來,為了創造新的閱讀需要,身為出版業的上游,出版者需要倡導並提醒大家這種「社群」意識。其中,出版者和實體書店之間的「社群」意識,尤其需要特別注意。

今天,網路書店對出版業者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但是,就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網路書店畢竟不是唯一的的通路。不論怎麼說,對於紙本印刷的書籍而言,實體書店還是佔比重最大的通路。

cp17.jpg

因此,實體書店和紙本出版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實體書店的發展不好,紙本出版的發展就無從好起;同樣的,紙本出版的發展好不起來,實體書店的發展也無從好起。出版者如何和書店建立彼此「社群意識」的共識,又如何協助或配合書店往「社群書店」發展,勢必是出版者的工作中極重要的一環。

cp18.jpg

六、 未來的出版

如果說「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是未來我們最需要重視的三件事,那麼今天看看世界各地,不同地區面臨不同的情況。
有些地區一直很注意這三件事情,有些地區則不然。因此,不同地區就有不同的機會與問題。
而全世界的出版人,也可以發揮「社群意識」,像一個「社群」一般,大家共同來討論,比較這些情況。讓這個情況的發展,互相可以有更多刺激與學習的機會。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出版,紙張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只知道如果沒有「分享」、「人性」和「社群意識」,出版是難以存在的。

cp19.jpg

【分享+人性】×【社群意識】
=創造新的閱讀需要
=出版的未來

這是一個可能的說法。

Comments

Previous
對政府評分的四種不滿意與一種滿意
Next
台灣可以感謝三鹿奶粉的事情
  • 我想到的是載具,而不是傾斜到網路。
    沒有紙張之前,人們使用竹簡、動物的皮革來記載資料,紙張和印刷術流通,才有書籍產生,書籍的歷史其實不長,但閱讀行為則由來已久。
    閱讀行為不限在書本印刷物之間,在電視機被發明之後,有人說書的讀者被電視吸走了,現在有網路,則又有大群讀者往網路靠攏,這都是因為入門簡單啊。我是愛看書的,但也寧願花時間看介紹古文明的電視節目,也不想花時間讀枯燥的文字去了解同一個題目,這該是人之常情吧。
    如果現在有個東西,使用簡單方便攜帶又不貴,可以記載文字、圖片、動畫,那一定會比紙張更吸引人去閱讀(以玩的心情可能更貼切),就像手機剛上市大家還沒想到它的發展,微型電子瀏覽器可能會是下一波取代紙張記錄資料的載具。(可以捲的電子紙目前在評估量產,http://www.plasticlogic.com/)
    出版商以前賣黑白的文字,以後可以賣變成電子檔案的純文字、有圖片的文字、或有聲音動畫的故事。只要電子瀏覽器設計得簡單好用,將會老少咸宜,尤其是眼力不好的長者,愛把字放多大來看都可以,或是聽有聲書而不用眼盯著螢幕。
    當家裡已經沒地方擺書櫃,必須定期把書出清賣給茉莉,電子書可以省下好多好多空間。書本可能會發展成袖珍好攜帶、回收紙印刷的消耗品,或是裝幀、設計精美讓人買回家當收藏品。書店更因此省下龐大的房租,把空間留下做作者與讀者互動的場地,或新出版物登場的發表會,我反而覺得那是更大更有趣的市場。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